今天剛好跟一對父母聊到很多台灣人缺乏自信的問題。我就跟他們分享一個真實故事跟我的觀察:
有一天我在臺北遇到一位年輕媽媽,帶著一個孩子,年輕媽媽跟我說:你好帥耶。我說:謝謝,你的孩子也很帥。她直接回答:他不帥,你們西方人比較帥!
對於這位年輕媽媽的回答,我有點愣住!因為在孩子面前表達這樣子的想法,孩子怎麼可能會有自信呢?
事實上,我來台灣十年常常遇到過度誇獎國外的話,像是國外就是超美,西方人就是厲害等等。臺灣人常常說自己沒有自信。到底爲什麽?你們想過嗎?身爲一個西方人,我個人覺得臺灣人很聰明,有很多優點,但是很多人還是不夠自信。
我覺得臺灣有一個懷習慣,很喜歡拿自己跟其他人比較,也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老王一定要讀書最厲害、老王要天天補習才能成功、老王要會彈鋼琴等等!請問這麽多的壓力會讓人建立自信嗎?很難。這樣一直把自己跟其他人比較,是沒有辦法讓我們培養出有自信的孩子們。有一句話我印象很深刻:「建立自信,從認識自己開始。」真正的自信並非來自完美,而是懂得正視自己的優缺點。意思是孩子們必須先瞭解自己,再開始瞭解世界。爸媽們要給他們發現自己的空間。
如果稍微觀察一下歐洲人的教育方式的話,會更明白我的意思。因爲在歐洲,很多孩子第一個受到的教育就是嘗試新東西、認識新人、發現環境的不同、認識世界。對很多歐洲的老師來説,玩游戲比寫一堆功課更有用。尤其是芬蘭教育制度受到全世界的好評。他們絕對不給孩子一堆功課,也不逼孩子天天補習。芬蘭人希望孩子自己發現自己的興趣,慢慢有自己想法,鼓勵他們接觸新的環境,多鼓勵孩子玩游戲,探險周圍環境。很明顯在這樣環境裏面長大的孩子,更容易建立有自信的個性。
那臺灣呢?我每次問一個人英文説的如何?答案都一樣,我不會講英文。最奇妙的是,連會講英文的人也不敢說自己會英文!我老婆常常說,臺灣人因爲怕講錯,所以不敢講!這也是因爲小時候教育環境所造成的問題。臺灣的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一出生就要趕快學很多東西,很怕輸在起跑點上。
那怎麽辦呢?其實一切都要一步一步來,不用急,孩子不是工廠裏面的商品。他們會有情緒跟獨特的個性,每一個孩子要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讓孩子們有自信的第一步是重視孩子的意見跟想法,不需要壓迫他們。 孩子們要有自信的另外一個重要方式,就是鼓勵他們,讓他們嘗試新遊戲或者一個小的挑戰。過度保護孩子也不是一個好方法。孩子需要自己知道,才能建立自信。
最後,我想說的是,為什麼有自信這麼重要呢?因為有自信的人勇於表達意見、不怕新嘗試、溝通能力好、容易適應新的環境。他們知道自己的優點在哪裏、不怕錯誤,反而錯誤讓他們學的更快。有自信的人更容易成功,知道怎麽進步跟大開眼界。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萬的網紅波蘭女孩x台灣男孩蜜拉士愷,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台灣和波蘭都念過書的蜜拉 這次要來聊聊兩地教育的差異 波蘭學生和台灣學生各有什麼特色,有什麼優缺點呢? 一起來談談吧~ ★著作: 《波蘭女孩X台灣男孩 甜蜜愛戀全紀錄》 http://bit.ly/2FEjHsY 《波蘭自助超簡單:波蘭女孩X台灣男孩帶你去旅行(最新版)》 http://bit....
「台灣教育制度缺點」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教育制度缺點 在 吳鳳 Rifat Facebook
- 關於台灣教育制度缺點 在 吳鳳 Rifat Facebook
- 關於台灣教育制度缺點 在 李艷秋的新聞夜總會 Facebook
- 關於台灣教育制度缺點 在 波蘭女孩x台灣男孩蜜拉士愷 Youtube
- 關於台灣教育制度缺點 在 [新聞] 台灣教育病灶,只學有用的學問- 看板WomenTalk 的評價
- 關於台灣教育制度缺點 在 台灣教育真的很差嗎? 去過芬蘭的老師這樣說! feat. 為台灣而教 的評價
- 關於台灣教育制度缺點 在 台灣教育制度壓得學生喘不過氣? 英籍教師分享送孩子出國 ... 的評價
- 關於台灣教育制度缺點 在 深談台灣教育體制(文長) - 時事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台灣教育制度缺點 在 台灣教育缺點的原因和症狀,YOUTUBE、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台灣教育制度缺點 在 台灣教育缺點的原因和症狀,YOUTUBE、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台灣教育制度缺點 在 誰家孩子要受華德福教育?? (第21頁) - Mobile01 的評價
台灣教育制度缺點 在 吳鳳 Rifat Facebook 八卦
今天剛好跟一對父母聊到很多台灣人缺乏自信的問題。我就跟他們分享一個真實故事跟我的觀察:
有一天我在臺北遇到一位年輕媽媽,帶著一個孩子,年輕媽媽跟我說:你好帥耶。我說:謝謝,你的孩子也很帥。她直接回答:他不帥,你們西方人比較帥!
對於這位年輕媽媽的回答,我有點愣住!因為在孩子面前表達這樣子的想法,孩子怎麼可能會有自信呢?
事實上,我來台灣十年常常遇到過度誇獎國外的話,像是國外就是超美,西方人就是厲害等等。臺灣人常常說自己沒有自信。到底爲什麽?你們想過嗎?身爲一個西方人,我個人覺得臺灣人很聰明,有很多優點,但是很多人還是不夠自信。
我覺得臺灣有一個懷習慣,很喜歡拿自己跟其他人比較,也這樣教育自己的孩子。老王一定要讀書最厲害、老王要天天補習才能成功、老王要會彈鋼琴等等!請問這麽多的壓力會讓人建立自信嗎?很難。這樣一直把自己跟其他人比較,是沒有辦法讓我們培養出有自信的孩子們。有一句話我印象很深刻:「建立自信,從認識自己開始。」真正的自信並非來自完美,而是懂得正視自己的優缺點。意思是孩子們必須先瞭解自己,再開始瞭解世界。爸媽們要給他們發現自己的空間。
如果稍微觀察一下歐洲人的教育方式的話,會更明白我的意思。因爲在歐洲,很多孩子第一個受到的教育就是嘗試新東西、認識新人、發現環境的不同、認識世界。對很多歐洲的老師來説,玩游戲比寫一堆功課更有用。尤其是芬蘭教育制度受到全世界的好評。他們絕對不給孩子一堆功課,也不逼孩子天天補習。芬蘭人希望孩子自己發現自己的興趣,慢慢有自己想法,鼓勵他們接觸新的環境,多鼓勵孩子玩游戲,探險周圍環境。很明顯在這樣環境裏面長大的孩子,更容易建立有自信的個性。
那臺灣呢?我每次問一個人英文説的如何?答案都一樣,我不會講英文。最奇妙的是,連會講英文的人也不敢說自己會英文!我老婆常常說,臺灣人因爲怕講錯,所以不敢講!這也是因爲小時候教育環境所造成的問題。臺灣的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一出生就要趕快學很多東西,很怕輸在起跑點上。
那怎麽辦呢?其實一切都要一步一步來,不用急,孩子不是工廠裏面的商品。他們會有情緒跟獨特的個性,每一個孩子要受到適合自己的教育。讓孩子們有自信的第一步是重視孩子的意見跟想法,不需要壓迫他們。 孩子們要有自信的另外一個重要方式,就是鼓勵他們,讓他們嘗試新遊戲或者一個小的挑戰。過度保護孩子也不是一個好方法。孩子需要自己知道,才能建立自信。
最後,我想說的是,為什麼有自信這麼重要呢?因為有自信的人勇於表達意見、不怕新嘗試、溝通能力好、容易適應新的環境。他們知道自己的優點在哪裏、不怕錯誤,反而錯誤讓他們學的更快。有自信的人更容易成功,知道怎麽進步跟大開眼界。
台灣教育制度缺點 在 李艷秋的新聞夜總會 Facebook 八卦
防疫總指揮陳時中說,接下來的防疫措施要加強『社交距離』,排隊時如果還是『人靠人』,就要嚴格規範,甚至開罰。
我有多次排隊買口罩的經驗,我相信防疫官員們應該沒有時間,也不需要排個四五十分鐘買三片口罩,那就說說我的親身觀察吧!
藥局在街上居多,各家規矩不一樣,有的先拿號碼牌,再依藥局規定的時間去買,缺點是要跑兩趟,優點是不需要排太久;有的藥局每天固定時間發口罩,先來後到,售完為止,一小時前去排隊基本上都一定有,但之後的機率越來越低,也可能排了半天到你的時候剛好賣完了,好處是不需跑兩趟,缺點是要排很久。
隊伍裡老人家和外籍移工的比例相當高,看到老人家拄著拐杖,刮風日曬下雨,帶著水壺背包雨傘一站近一小時,真的很為他們擔心;上網申購對他們更是萬里關山,困難重重,他們是高危險群,經常要進出醫院,口罩應該是他們的必要配備,但社會氛圍對老年人非常不友善,網民狂酸他們不願付7元的運費,活該去排隊;如果有人膽敢抱怨幾句,立刻被網民群起圍攻,罵他們不懂感恩,趕快移民,不配用台灣的資源...,似乎選舉時的世代對立仍然未散,但讓人傷感的是,許多年長者根本是為了兒孫來排隊的。既然疫情一時半刻還不能結束,政府在設計1.0、2.0、實名制、超商制、網上購...之外,能不能為這些老人家特別設計一個制?比照老人年金發放也好,依重陽節里長請安卡也行,甚至依選舉人名冊把屆齡的老人家找出來,直接把口罩寄給他們,或是到里辦公室領取如何?我們有全世界羨慕的科技天才,也有完善的戶政制度,應該不會太難吧?
外籍移工是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前幾天我排隊的時候,前後都是移工,他們沒有「社交距離」的概念,手機一講一小時,而且把口罩解開講話,我不得不站到隊伍外面,後來發現不少人也默默地站開,拉大前後的距離;但這又出現一個問題,藥局外的走道或人行道很窄,藥局為了不影響動線,都要求隊伍儘量靠邊,我們站在隊伍外側,影響用路人的方便,藥局員工不多時就會來「整隊」,只好再回到隊伍『人靠人』;如何讓移工了解『社交距離』,以及灌輸她們防疫的習慣及規範,是要花大功夫,但必需做的功課。
指揮中心說要制定「社交距離」,並對違者開罰,我是百分百給讚的,但是,如果排隊買口罩的現象依然存在,如果對大眾,尤其外籍移工的教育沒有落實,如果老人家及弱勢的口罩供應無法改進,就無法保證排隊群聚不會成為防疫破口。
當口罩廠單日可產1000萬片,當總統喊出日產2000萬片,當我們每個月提供美國4、50萬枚口罩,當我們樂助友邦百萬個口罩,甚至願意捐一萬件防護衣給大陸,都帶給民眾極大的鼓舞—-既然有能力支助他國了,就代表排隊買口罩很快將成為歷史鏡頭了。
台灣教育制度缺點 在 波蘭女孩x台灣男孩蜜拉士愷 Youtube 的評價
在台灣和波蘭都念過書的蜜拉
這次要來聊聊兩地教育的差異
波蘭學生和台灣學生各有什麼特色,有什麼優缺點呢?
一起來談談吧~
★著作:
《波蘭女孩X台灣男孩 甜蜜愛戀全紀錄》
http://bit.ly/2FEjHsY
《波蘭自助超簡單:波蘭女孩X台灣男孩帶你去旅行(最新版)》
http://bit.ly/2LyJaIJ
《信不信由你 一週開口說波蘭語》
http://bit.ly/2SrAdlb
《在家環遊世界!400沙發客住我家》bit.ly/2MNMCfr
《別笑!用撲克牌學波蘭語:波蘭語旅遊單字.會話卡》
bit.ly/2NsUjfu
★蜜拉士愷基礎波蘭文線上課程,無限次重複觀看
https://pse.is/JTSVU
有什麼問題或建議,歡迎告訴我們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meetworldhome/
IG: https://www.instagram.com/milasky_love/
信箱:meetworldhome@gmail.com
★有波蘭旅遊的問題嗎?歡迎加入Line@,讓我們當你的波蘭旅遊專屬顧問。用手機按連結 https://line.me/R/ti/p/%40awg7074y 或搜尋@awg7074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AIbUpXz-5rw/hqdefault.jpg)
台灣教育制度缺點 在 台灣教育真的很差嗎? 去過芬蘭的老師這樣說! feat. 為台灣而教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大家對於芬蘭街訪的影片討論熱烈,於是阿滴特別去TFT請教定瑜老師 台灣 和芬蘭 教育 的差別,以及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 ... <看更多>
台灣教育制度缺點 在 台灣教育制度壓得學生喘不過氣? 英籍教師分享送孩子出國 ... 的八卦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亞洲 教育制度 不同於歐美,仍受升學主義影響。除了 台灣 ,韓國、中國、日本也不例外。但相對來說,日本學生擁有更多的自主及課外活動的時間。 ... <看更多>
台灣教育制度缺點 在 [新聞] 台灣教育病灶,只學有用的學問- 看板WomenTalk 的八卦
新聞標題:
台灣教育的四大病灶:只學「有用」的學問,學生愈來愈沒有「志氣」了
新聞內容:
(文章太長,以下節錄重點,但推薦直接點進去看會比較清楚)
新聞連結: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1686
文:蘇文鈺(一位台灣的大學理工教授)
我看台灣教育的問題
身在教育現場多年,我在大學教授這個角色上,一直努力成為和學生相互扶持的朋友。
每一年學期結束前,我都會個別找研究室的學生來聊天,談談他們的研究方向,以及我對
他們的觀察、期許和關懷。
一年一年下來,我很明顯意識到,學生們的表達能力愈來愈低。
我不只需要重複我的提問,他們才能理解,學生還會同言反覆,用「鬼打牆」的答案,蹩
腳地回應我。他們表現出來的樣子,遠遠低於其真實能力。
學生的表達能力只是教育成果退化的面向之一,整體而言,我必須很洩氣地說,台灣學生
的思辨能力是一年不如一年了。但這不必然是學生的問題,我們端出的菜色如此偏廢,如
何養出健康寶寶?
一、只學「有用」的學問
「念數學系將來要找什麼工作?」或是「學藝術怎麼能當飯吃?」都是常見的問題。但教
育真正的目標是什麼?是教導出有用的人,還是有工作的人呢?
我認為整個社會都在強調「效用」時,反映的是一種短視的價值觀。
我現在付出的(學習的),要在短期內有回報(進入好的學校、得到好的工作)。
從國、高中課綱與升學考試的緊密鏈結,到大學課程內容需要接受畢業學生就業比例的考
驗,各級學校的教育方針都服膺於一套又一套追求效率的標準時,我們怎麼能怪學生們以
「那有什麼用」為由,拒學文言文呢?
我再強調一次,這不是孩子的錯,是我們的社會灌輸了他們這樣的觀念。而從科技業的角
度來看,如果不建立美感,不懂得「無用之用,是為大用」,我們將永遠無法脫離代工的
命運。
二、不培養無法測量的能力
另外一個常見的問題,是我們的年輕學子愈來愈沒有「志氣」了,或者用美國人的說法,
他們變得「no guts」。
才剛聽完老師指定的題目,他們就抱怨「太難了」,沒有接受挑戰的勇氣;面對課業的難
題,他們會習慣性地跟老師索求答案,在書本和論文中尋找答案,甚至向不是真正的專家
詢問答案。一旦在書本、期刊裡,甚至是網路上找到相近的論文,就希望套進自己的研究
中,一舉解決自己的研究問題。
一整個學生世代皆如此,絕對是環境所致。我們的教育太在乎紙筆測驗,其他無法用分數
量化、沒有標準答案的能力,因為長期被升學制度忽略,家長及學生也就無心下功夫培養
。
諷刺的是,好不容易完成了所有的升學考試,進到大學校園──這個最該讓學生放下「世
上所有事都有答案」這種慣性思考的地方──多年來還是用紙筆測驗考核學生的學習,忽
略他們的實作技巧或論述邏輯。
三、製造相互排擠的世代
說到競爭,台灣真是一個最矛盾的國家。我們的制度表面上要大家合作,教科書中不是充
滿了各種「團結力量大」的故事嗎?
然而,骨子裡卻是用競爭讓所有人變得貪心又自私。
小學時用考試成績來區分好、壞學生;中學時用班排名和校排名來建立學生之間的高牆;
到大學,則繼續用論文點數來訂定教授的等級;等到進了社會,再依年收入與職銜來區分
地位。表面上大家行禮如儀,但檯面下卻為了登上金字塔的頂端,相互排擠。
我們的孩子在這種表裡不一、雙面性格的環境下有樣學樣,即便知道要合作,卻也因為少
有合作的機會,而不知從何做起。
四、教育不該為教育以外的目的服務
在我看來,奉行資本主義的台灣長期被有錢人綁架。富人想要賺得更多的財富,所以逼迫
政府制定一些符合他們利益,把人變成生產工具的政策,讓教育有效率地幫業界培養人才
,這使得我們的學科分類很制式、很細瑣。
讓我們將時間軸拉長來看,過去台灣貧窮,我們或許需要建立標準化的生產線,先搶得訂
單,讓大家吃飽再說。用哪種方法最容易養就聽話的工人?當然是填鴨式的教育,只要做
工,就有飯吃。
那不是制度的錯,只是時空背景已經不同了,原先的制度不再適用了。
即使我們願意像印度或中國那樣,接受低價的工資,如今卻是個願意做工,也不見得有訂
單的年代。這是時代的趨勢,難道我們要站在洪水面前抵擋洪水嗎?
更何況,回頭想想,為什麼學校要培養業界需要的人才?
姑且按下那些訂單究竟富了誰的口袋、賠上了誰的健康,這些不正義的分配不談,教育難
道非得與職業掛鉤才是正道?
從杜威以降的教育家不是都強調,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本身嗎?
為何我們要用如此不正當的責任定位,矮化教育的神聖性,甚至以「學生就業率」為大學
評鑑的項目之一,好像學生找不到工作,就全然是學校的罪過?
如果真是這樣,乾脆把學校都變成職業訓練所不就好了嗎?
心得:
其實我是想知道大家的看法
雖然這篇不乏很「情緒」用語
但裡面的內容蠻值得討論的
我比較認同的是強調「效用」這個大項
其他分項倒沒特別認同
在網路上不乏有文學、藝術、哲學、數學無用論,但也許是這樣的風氣影響了我們下一代
也不一定?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230.96.12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WomenTalk/M.1590288617.A.BDC.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