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ard【Re: 幾乎每個卡友都想要環島或想要出國, BUT!?】
http://www.dcard.tw/f/dcard/p/79207
【幾乎每個卡友都想要環島或想要出國, BUT!?】
http://www.dcard.tw/f/dcard/p/79060
你以為能影響夢想實踐與否的因素就只有決心和經濟嗎?
我就用我自己的故事來講好了。
或許會有些偏題,但是我想表達的東西是一樣的。
我今年大三,已經到了開始要規劃畢業後生涯的時候了。
我從小成績就名列前茅,出國念書這個計畫一直都在我的人生清單裡,
當年學測時,我的目標便是申請國外大學的獎學金然後出國念書,
雖然最後成績沒有想像中的出色,但是也足夠將我送出國了。
我的家境算普通但接近清寒,就是那種雖然不會餓肚子但還是會為了折扣去排隊、去買即期品的家庭,
和阿公阿嬤與爸爸住在一起,一家四口,沒有媽媽,
你問我有為了出國而努力嗎?
有,國外學校的資料從高一下就開始找了,問過好多學長姐和老師,
做了好多筆記,現在他們都還乖乖的躺在我床底下的箱子。
錢呢?
有,我高中的時候是班上唯一一個在打工的學生,每天下課穿著制服背著書包直奔飲料店,
還要怕被看見,因為我覺得很丟臉,
甚至假日有空我還會去兼差特賣會,
因為我知道我的家庭經濟狀況撐不起我的夢想。
努力做夠了,分數也夠了,錢也賺夠了,
但我還是沒辦法出國。
在學測考試結束後一週,我阿嬤身體出現異常,不斷的嘔吐、嚴重水腫、動沒幾下就很喘等等,
在我的堅持下叫了救護車,送到了醫院。
我永遠都忘不了那個深夜。
醫生說是腎衰竭,要住院治療,必須終生血液透析,也就是俗稱的洗腎。
如果不治療的話,阿嬤就只剩約三個月的壽命。
我永遠忘不了我是怎麼邊哭著邊求阿嬤接受治療的。
後來阿嬤住院了,原本要採用腹膜透析法,但是因為阿嬤的腹部開過刀,黏膜過多,因此只能選擇血液透析。
每週二、四、六下午十二點要到醫院去報到,熱敷、紮針、無法動彈、收針,大約五點半才能回家。
這和我出不出國有什麼關係?
遭逢了這樣的驟變,打亂了我自以為是的人生計畫。
我將那些出國的資料全部塞進紙箱,用膠帶狠狠的封住了,踢進床底下,並不再提及此事。
這是我這幾年來第一次去碰觸這段回憶。
學測的六個志願,我全部填同一間學校,也就是離我家很近的一間國立大學,坐區間車就到了,
因為爸爸要工作晚上才能回家,白天家裡只剩兩老,
如果真的出了甚麼意外的話我可以在最短時間內趕回家。
面試時,有兩個系的教授問我:「這個科系台大也有,你的分數也很好,為什麼不去台北?」
我只淡淡的回答:「因為我愛家。」
我還記得有一個教授露出不以為然的表情,說「這是你自己的人生啊!」
當下我真的很想哭。
是啊,這是我自己的人生啊,
但難道我可以就這樣丟掉其他的責任去追求自己嗎?
這個「自己」是經過家人多少用心的栽培,細心的呵護才拉拔長大的,
難道真的可以就這樣帶著家人的給予而去追求自己的成功而無視於家裡現在的困境嗎?
我做不到。
最後我到了我的「第一志願」去就讀,也就是那位不以為然的教授的系。
雖然沒有拿過卷姐,但是我的成績依然維持的水準之上,
課外活動也會參加,只是無法像那些所謂的活動咖一樣如此狂熱的投入,因為我每個禮拜都要回家。
我今年大三,已經到了開始要準備畢業後生涯的時候了。
原本有打算繼續升學研究所,但是我沒辦法去了。
因為我爸爸說,他原生家庭的哥哥在廈門開餐廳,生意不錯,明年想找他到廈門去當主管,
給的起薪是他目前工作的一倍,而這可以大大的改善我們家的環境。
爸爸那天晚上是用很愧疚的眼神看著我,因為他知道我還想繼續讀研究所,他也知道我已經放棄了一次出國的機會了。
他說:「爸爸也是可以等你研究所畢業再去啦,讀書還是比較重要......」,雖然我們都知道這個工作機會不會等他,
我其實當下就答應他了,讓他去廈門工作,我畢業後就回家,找工作,不再升學。
而我那天洗澡洗的特別久,因為我不敢紅著眼睛被我爸看到。
我現在在準備考公務員。
打了這麼長一篇,我其實只想說,很多時候要實踐自己的夢想或者計畫,
真的不是只有「自己」這個因素而已,
請你不要因為自己的順遂而把他人的人生都看得如此單純,
人不是生下來就平等的,真的不是努力就可以成功,
老實說我很羨慕你,也很欣賞你,但是我做的努力不比你多嗎?
我祝福你可以從你精彩的人生經歷去更加充實自我,並且回饋社會,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台大 醫院 面試 考試 在 美國小兒科醫師 Peddy Facebook 八卦
<<美國醫師之路>>
轉眼間,又到了這個時刻。對參加美國住院醫師申請的人來說,3月12跟 3月17號(前後)是兩個非常重要的日子。身為一個外國醫學系畢業者(IMG, international medical graduate,意即非美國醫學系畢業的申請者),多年的努力就看這兩天的結果了。即便對美國醫學生來說,這天也是個重大的日子。在這天,美國的準畢業生們會盛裝打扮出席系方辦的party。系主任會在party上面唱名,一一公布每個人錄取的醫院跟科別。台下的人都是期待又怕受傷害,跟戴分類帽一樣地刺激。
究竟,對一個外國醫生而言,通往美國醫師的道路是怎麼樣子呢?
首先,想在美國執業一定要先當住院醫師,只有通過執照考試是不行的。問題是住院醫師的名額有限,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被錄取,如何搶到住院醫師的位置便成為關鍵。這跟台灣很不一樣。第一、台灣住院醫師容額大於畢業人數。第二、台灣醫師通過執照考試即可執業(只是沒有專科很難看健保項目)。第三、台灣醫師國考雖然跟美國一樣也是分三個階段,但每一個考試都只要通過都好,成績高低並不重要。記得當初班上大多數人都是考前一個月才開始準備。考試也以背誦為主,只要考古題有看過就能答對。問題….
USMLE(US Medical License Exam,美國醫師執照考試) 不是這樣子的遊戲啊!! (抱頭):
第一、就算台大醫科畢業的學生也都同意USMLE是他們考過最難的考試,沒有融會貫通去考穩死。第二、這個考試的成績會大大影響錄取機會,且一旦考過即不能再考。所以不管是聰明絕頂的印度人還是對考試在行的中國人,全職準備好幾個月都不見得敢去考,因為「一生只有一次機會」,每個人都不只求過還要求高分。指考托福考差還可以重讀再來,USMLE…well,一旦考差美國路可能就此停止。而USMLE又只是這條路的第一步而已。
拿我參加的2017年來說,有3萬多人角逐2萬多名住院醫師的位置。乍聽之下似乎不難約有77%的錄取率。問題是美國醫學系畢業的醫師(American Medical Graduate, AMG) 幾乎全數錄取,錄取率高達95%。IMG卻只有50%。在IMG裡面又有部分是美國公民但因種種因素(大部分是考不上美國醫學院或是覺得美國醫學院太貴)選擇去加勒比海或是墨西哥讀書的,稱為US-IMG。這些人本來就是美國人,醫學系最後一年又幾乎都在美國醫院臨床學習,比我們這些真正的IMG(non US-IMG)更有優勢。在真正的IMG中,又以印度巴基斯坦的考生佔多數,要跟他們競爭需要相當程度的努力。第一他們分數都高的可怕。很多醫學生都以到美國行醫為志向,很早就開始準備。第二他們英文即使有口音但普遍流利,醫學院上課是全英語教學,與美國接軌問題較小。台灣只有教科書用原文,上課還是用中文解釋,口說很差。第三他們在美國當醫師的人數眾多,關係(connection)強大。每個醫學系每年平均10+個人到美國行醫,菁英的醫學系更是超過90%都過來美國。台灣則是全部醫學系加起來一年不到10個。一路在台灣長大讀書的台灣囝仔如我,自覺素質不會比較差。但比賽跟限量一樣都是殘酷的。知道自己不差卻無法證明實力,也沒有人會同情你。如何在強敵環伺之下脫穎而出成為最大的考驗。首先,一定要有一個好的成績,也就是之前提到的USMLE分數。成績是客觀的評量,在沒有背景支持下,是最容易了解一位申請者實力的工具。USMLE總共有四個考試,IMG必須要通過step 1, step 2 CK(clinical knowledge), step 2 CS(clinical skill)拿到ECFMG的證書之後才能參加住院醫師的申請。最後一關step3可以留到申請上再考。
Step 1總共有7個block,每個block各一個小時包含40道題目。7個小時內只有45分鐘的休息時間包括吃中餐。在台大語文中心考的時候可能左邊在考托福,右邊在考GRE,考到下午大家都走了就剩你一個人還在考。科目的話跟台灣的國考一試差不多,有病理生化藥理等基礎醫學科目。Step 1雖然是考基礎醫學,但題目設計幾乎都是用臨床題呈現。看完題目要先判斷在講甚麼疾病,再去想背後的生理藥理生化機制才能選出答案。選項的數目沒有上限,可以從A一直到Z。每個題目作答時間平均1.5分鐘,花看題目可能就要花45秒。不要說是檢查了,連答題時間都快沒有。
第二階段Step 2 CK(clinical knowledge),考臨床知識。比step1多了一個block,考試時間8個小時,一樣只有45分鐘的休息時間。
第三階段step 2 CS(clinical skill)考驗臨床技巧,跟台灣的OSCE一樣,但過程比台灣嚴謹,除了問診之外還加考病例書寫以及診斷。考試有12關,也就是有12個標準病人(standard patient,經過訓練的假病人)呈現12種不同疾病。考生每關停留15分鐘問診,10分鐘寫病歷。評分則看三個項目: 問診技巧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rsonal Skills (CIS), 英文口說能力Spoken English Proficiency (SEP), 以及綜合能力Integrated Clinical Encounter (ICE),每個項目都必須要達到一定水準才能通過。這個階段最有趣的部分就是上網找練習對象。我的練習對象遍及世界各地,包過泰國、奈及利亞、尼泊爾、瓜地馬拉及中國等。練習的時候一個人當標準病人,一個人當醫師相互練習。
這三個考試通過後會拿到一個ECFMG(Educational Commission for Foreign Medical Graduates)證書,承認了你跟美國畢業的醫師同等學歷後便有資格參加住院醫師申請。拿到這個證書本身沒甚麼難的,要合格只要贏過10%的人就行,重點是成績高低成績高低成績高低(很重要所以講三遍!),一般IMG的目標都是要至少考個高於美國醫學生AMG平均的成績,這樣才有說服力要求別人收你。再來影響錄取率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 美國臨床經驗(US clinical experience, USCE)/推薦信,簡單來講就是人脈。
我們常常講「有關係就沒關係」,還以為靠關係是華人社會的專利,殊不知美國更講求人脈,很多工作都必須有推薦才進得去。linkedin會紅不無道理,畢竟大家都怕收到怪人。IMG原生國家醫師的推薦信幾乎起不了作用,美國人只相信美國醫師的推薦(不一定要是美國人,但一定要在美國有位置)。這個要求對有背景的人(譬如爸爸就是醫師)來說相對簡單,但我們這些沒權沒勢的人,要怎樣讓人家願意推薦? 最好的方法就是申請醫院見習,並且在這段時間好好表現拿推薦信。醫學中心教授的推薦信很有份量,一封來自知名醫院的強力推薦信跟一張川普卡(Trump card)一樣,一出手對方完全無法招架。但見習期間壓力很大,跟美國名校醫學生一起run不僅英文要好,臨床知識還要比他們豐富才行,若沒有特殊表現教授怎麼會注意到你?
申請每年九月正式開始。申請者將資料統一上傳到一個叫做ERAS ( Electronic Residency Application Service)的系統,報名喜歡的醫院,接下來就是等待面試了。這個過程也是大有學問,每個醫院喜歡的申請者不盡相同,有的喜歡剛畢業的,有的喜歡成績高的,有的喜歡有經驗的,申請者必須在眾多醫院的項目中找出最有可能錄取的去投,每投一家報名費就多26塊美金。光內科一科就有400多個項目(program),全部報名的話費用超過一萬美金(30萬台幣)所以不可能全投。一般人都是投100至200家,但在這個大紅海時代投200家以上的IMG也大有人在。
為什麼我們需要報名這麼多醫院呢?絕對不是錢太多,而是因為拿到面試(interview,簡稱IV)的數目跟錄取的機率成正比。粗略的統計是每拿到1個IV便增加10%的錄取機會。競爭力高的申請者可能每投5家就拿到1個IV,弱的申請者投了200家也拿不到一家,但平均來講投10中1就算是很不錯的成績。一個醫院是否發你面試是看你的書面資料,但最後決定要把你排在第幾名就是看你的面試技巧。有很多人即使拿到了不少面試最後還是沒上,也有只拿到一個就上的,每一步都不能鬆懈。最後我總共拿到了22個面試,去了17家,在10月到1月份這三個月內去了美國各地十幾個不同城市,相當花錢又花力。
面試季大約在1月底結束,申請者此時會將所有去過的面試排序(rank),每個program也會將面試者排名。有去參加面試不表示最後program會rank你(將你排在名單上)。有些醫院發100個面試,最後排名50位,錄取18位。有的醫院發300個面試,最後排名200位,錄取30位。同樣的,面試者也不見得要將每個面試的醫院都放在志願表上。面試之後發現自己不適合就千萬不要填,一旦放上去就有錄取這家的可能。兩造將排序表/志願表交到NRMP(national resident matching program)後,系統會用一套極為精密的演算決定每位申請者最終去處。這套演算法曾經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詳細的步驟極為機密,沒有人知道步驟確實是如何進行的。
當上美國住院醫師的過程就是這麼耗時又耗力,花一兩年準備是跑不掉的。除了要有實力之外,花的錢更是難以估計: 1. USMLE考試報名費 : 3000+ USD 2. 去醫院見習學費: 1000+ USD 3. 報名醫院費用: 3000+USD 4.文件準備、面試準備: 1000+USD 5. 面試的機票食宿費用: 每去一家粗估300塊USD,10家保守估計3000美金。其他的還不算面試季待在美國的費用以及其他林林總總的加起來,台幣30萬絕對跑不掉,很多人更不只花了這個費用。Well,如果你問我當美國醫師這麼困難,你覺得值得嗎? 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台灣的醫療水準其實很高,醫師的薪水在台灣也可以過得不錯。但在美國當住院醫師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們提供了一個跟全世界菁英競爭的舞台。在這裡每天我都會察覺自己的不足,藉由努力讓自己更好更進步。無論最後我是否會一直待在美國執業,這整個過程都幫助了我成為一個更好的醫師以及更強壯的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時間花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汗水灌溉的果實總是特別地甘甜,我期許自己能夠不斷努力 :)
台大 醫院 面試 考試 在 台籍女子在德國的吱吱喳喳 Facebook 八卦
《ND小故事》
最近封城了閒閒沒事做,正好來解釋解釋ND的身世之謎。
滿多人誤以為他是在德國出生長大類似ABC那樣的華人,或者是當我回答他是印尼人的時候,清一色的反應都是「那怎麼那麼白😲」、「印尼人不是都黑黑的嗎!?」
首先,他不是在德國出生長大的German Born Chinese (GBC),他在印尼出生長大,在印尼唸完醫學院,畢業才學德文到德國來考德國醫師執照、找醫院實習、當住院醫師,我們就是當時他在準備醫療專用德語考試,我在準備研究所入學語言檢定時,在語言學校認識的。
再來解釋一下「為什麼很白」這件事,印尼人種多元,大概分一下的話就分為純種印尼人跟印尼華人,ND就是印尼華人,在純種印尼人中還會再細分像原住民一樣不同族的印尼人;華人裡面也還會再細分是福建人、廣東人還是客家人,ND是華人裡面的客家人。
常見問題解答:
為什麼ND想到德國行醫?印尼的醫療環境不好嗎 ?
這問題我也問過他,他說這牽涉到印尼當局的排華問題,很多領域,例如法政類,華人大多不碰,又或者應該說,不能碰,法律沒有明文規定,但是華人進入這些領域後沒出路,幾乎可以說是直接被冷凍,總之機會不會給華人。醫學類以醫學院來說,每年醫學院招生,華人只能佔10%,其他90%只能給純種印尼人,如果一間醫學院一年招收100個學生,只有10個名額可以給華人。那如果華人學生已經收滿10個,但是純種印尼人只招到80個,還差10個,會不會就多收華人呢?答案是:不會。這樣的話,他們寧願降低門檻收純種印尼人,也不會收華人。這是國立大學醫學院的作法,所以很多華人就會寧願去華人開的私立大學的醫學院,學費是貴,但是門檻沒有那麼高。那為什麼ND不乾脆就去這種私立醫學院就好?因為裡面程度參差不齊,這些私立醫學院裡面有很好的華人學生,也有沒那麼好但是很有錢的學生,畢竟私立學校需要金援,所以有一些是多付一些錢就可以入學,這也就是為什麼ND會說,印尼的醫生有很好很厲害的,也有蠢到把腦子當大腸用的😂😂😂😂😂
所以不能說印尼的醫生都不值得信任,只能說素質參差不齊。
讓ND決定出走的最後一根稻草
印尼醫學院是六年,畢業後要申請醫院做實習,成績好的都會想申請大型教學醫院,但是一樣的問題又出現了,ND拿著第一名畢業的成績去申請類似台大等級的醫院,當時他的另外兩個競爭者都是純種印尼人,面試的時候那間醫院的教授直接跟ND說:你一個華人幹嘛來這裡!你去找那些華人成立的私人高級醫院就好,去那些地方醫貴婦還可以賺大錢,來這裡,你不會不知道規矩吧!規矩就是,不管你成績再好,你就是華人,我們寧可收成績普通的純種印尼人,也不會要華人。
ND說,那席話簡直是一記熱辣辣的耳光甩在他臉上,找上級申訴?別想了,整個國家、政府、體制都認為打壓特定人種是合法合情合理的,你找誰申訴去???!!!
在那個當下他打定了出走的決心,ND醫學院有一個神經外科權威的教授,也是華人,所以知道華人醫學生的處境,也知道ND很早就訂定目標想走神經外科,在一次的醫學會上,把ND介紹給他現在工作的醫院的神經外科院長,於是ND就得到了六個月的實習機會(其實是無薪試用期),六個月後這個院長也覺得ND不錯,就安排了住院醫師缺給ND,就一直到現在第六年。
ND的家鄉是穆斯林重鎮,影片是前年陪ND回鄉正好遇到穆斯林的不知道什麼慶典,所以每天每晚都很熱鬧,但是華人的大節日,什麼過年、端午、中秋就不能這樣大肆慶祝,只能關上門安靜在家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