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莉莎莎踩到線
2021.2.12
0.
我想記錄一下這件事情發生的時間 2021年2月12日,大年初一。這是台灣網路媒體一個非常重大的事件。這篇文長,會從自媒體的話語權,網路媒體識讀等角度來討論這件事情。
在這之前,我想先聊聊事情的發生。
大年初一晚上,有個朋友丟了我一個訊息,說他看到愛莉莎莎針對蒼藍鴿回應。他看完之後,整個被圈粉。然後附上了一個連結給我。
因為長期愛莉莎莎這個頻道都在我的觀察名單中,第一個反應是,他終於要對「肝膽排石法」道歉了嗎?看看他怎麼說吧。沒想到一打開,影片完全是另一個走向,走到一個很奇怪的地方。那時候,影片才上架沒多久,影片下方的留言幾乎都是挺愛莉莎莎的粉絲。
我在訊息裡面,回應朋友說。這支影片我完全不行,尤其是講到學術論文的那一段,基本上是在騙沒有看過學術期刊的人。然後我得到的回答是:
「真假 我被圈粉 你超失望喔」
就因為這句話,我整個覺得事情大事不妙。我在自己的臉書上簡單聊了一下這件事情,然後就開始做功課了。原本以為大年初四才要開始上班,沒想到網路社群的發達,應該不少人都跟我一樣,初一提早開工。
詳細的事情發生經過我想大家都已經知道了,我這邊僅作重點摘要。
i. 愛莉莎莎在2020年11月拍攝了一隻關於「肝膽排石法」的影片
ii. 專門討論醫學的 Youtuber 蒼藍鴿,針對這這支影片以「騙局破解」為標,討論其中的錯誤資訊。
iii. 愛莉莎莎在 2021年2月12日,發佈一支影片,以「不忍了」為標,回應蒼藍哥的指責。
iv. 2月14日晚上11:30,愛莉莎莎發佈了影片正式道歉。
這件事情應該還沒結束,還有後續。
接下來,我想針對幾件事情,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
首先我先聊一下愛莉莎莎和蒼藍鴿這兩位創作者。
1.
先講愛莉莎莎的部分
我一直以來,都會看愛莉莎莎的影片。風格很輕鬆,他也很有才,很會帶話題,人設也有趣。尤其是自從我在台大兼任助理教授教媒體創作課程後,開始規劃幾個小型的研究計畫,有一批 Youtuber 和 部落格 被我列入固定觀察的名單,她的頻道就在其中。
在我的筆記中,他是一個自詡為名校畢業生,海外生活過的知識網紅,早期分享一些韓國的主題,後來什麼都拍。其中的代表作有兩類,以炫富和較少人討論的話題為主。影片節奏掌握得很好,標題與議題操作也很有想法。
這邊我想小岔題講一下「炫富」這件事情,在 Youtuber 最近幾年的生態中,有一類的影片被社群稱作「炫富」影片。但其實這些 Youtuber 們不見得那麼的富有,而是去體驗一個有錢人的生活,也因此我認為比較合適的用詞應該是「裝闊」影片。
回歸正題。
愛莉莎莎在這次事件中所拍攝的第一部影片,以體驗的形式帶入「肝膽排石法」,引用的是一本名為「神奇的肝膽排石法」書籍,介紹體驗過程及心得。這部影片發布的當下我就看了,坦白說,我對這個療法一點概念也沒有。而以愛莉莎莎的人設來說,我對於他提供的資訊正確度本來就沒有太多的期待,也因此看完這部影片,就關掉看下一部了。
因為過去做了很多年網路媒體研究,也在網路媒體識讀下過不少工夫,因此比一般民眾有概念。假設我真的被影片打動,而想嘗試的話,應該會做的是:先看一下這本書的來源;買來看看;打電話給我熟識的醫生朋友問一下。然後才會決定是否要嘗試這件事情。不過很顯然的,大部分的民眾可能沒有這麼的謹慎。
一個多月後,這部影片被蒼藍鴿以影片回覆指正。本來我以為他會在之後道歉。畢竟之前的原住民事件,他也道歉了兩次。以他的影片人設中,道歉這件事情應該不是個什麼大問題。過往常常操作爭議性影片的他,應該也很能承受網友的批評。
但在蒼藍鴿影片發布後的一個多月間,陸陸續續都有影片發布,其中也有一些是業配影片。許多所謂的黑粉在他的各部影片下不斷的留言請他道歉,都沒有得到回應。然而在 2月12日,他正式回覆了這支影片。沒有道歉,而是反擊了蒼藍鴿的糾正。
詳細影片大家可以去網路上找來看,我簡單節錄這部影片如下:
i. 不會下架之前的影片
ii. 前部影片在上架前已經在 Google上做足功課
iii. 所引用的書籍,得到了許多商業界的名人背書
iv. 蒼藍鴿反擊時所引用的文章是 Lancet 裡面的 correspondence 文,這類文沒有經過正規的論文審核程序,是各說各話,表達自己意見的論壇。
v. 引用該期刊文章的Abstract 做了簡單介紹(但其中的翻譯跟解讀與原文有所落差)
vi. 回應「斷食」這件事情並非蒼藍鴿的解讀
vii. 檢討自己沒有在當時沒有加註足夠的標語
viii. 提出蒼藍鴿未經同意大量引用他的影片,且有妨礙名譽之嫌。
我看到這支影片的反應是「相當驚訝」。
一來,愛莉莎莎沒有想到道歉,而且相當的理直氣壯。二來,我朋友居然受到這支影片感動,而且被圈粉。我馬上去看了底下的留言,當下居然大多數都是支持愛莉莎莎,轉而批評蒼藍鴿。
不過第二天早上重新再看部影片時,整個風向已轉,醫界的人大批湧入批評。
我認為,這部影片後面應該是有人在下指導棋,但即便如此,依舊踩到了非常多不該踩的線。其中我自己最驚訝的是,他對於學術期刊的認知相當簡化。我當下的反應是,他怎麼會故意對他的粉絲扭曲,以取得同情呢?不過我後來覺得比較大的可能是,他沒有讓真正了解學術期刊的人協助他看過這篇論文。至於是哪一個,我沒有跟本人對話過,目前不可考。
這件事情有很多部分可以談,待會我會在後面分段說。我先談蒼藍鴿。
2.
談談蒼藍鴿
在今年元旦,蒼蘭鴿發布影片「破解」愛莉莎莎對於肝膽排石法的影片前,我僅有偶然的幾次看到他的影片。但是在這部影片發布後,在我沒有訂閱他的頻道的情況下, Youtube 自動推播了這部影片給我,我看到標題聳動,再加上回想起之前看過愛莉莎莎的那隻影片,就點下去看了。
因為我之前沒有把他的影片加入觀察名單中,也還沒有完整掃描過他的影片做研究筆記,所以沒有簡述可以分享。這邊僅以他這支影片給我的印象描述。
蒼蘭鴿回應愛莉莎莎的影片中,模仿了去年 Uncle Roger 的作品風格,帶點嘲諷風格回應了愛莉莎莎的影片。我快速的瀏覽一下他的其他影片,並非每一部影片的戲謔感都這麼強。在這邊我無法判斷是因為「愛莉莎莎的這部影片對於醫界殺傷力過大」,還是因為「對方是愛莉莎莎」因此才有特別的規格,抑或是剛好「Uncle Roger 給他靈感」所以才規劃的特別節目。還沒跟本人對話過,目前也是不可考。
不過雖然是一個比較帶有嘲諷的影片,他仍然在片中給了愛莉莎莎一個台階下,指出愛莉莎莎也是受害者,在不知情中推薦了這本書罷了。我自己覺得挺遺憾的是,愛莉莎莎沒有接到這顆球,讓他掉地上了。
我花了點時間,把他過去的影片稍微地掃過一次。他過去幾年影片拍了許多系列,風格跟器材軍備也有升級過幾次。以一個專門做醫學知識的 Youtuber 來說,非常地敢嘗試。在這麼硬的主題當中,要能夠擴散不太容易,除了他的個人風格之外,我相信他在也下了不少功夫做調整,在追求知識正確和追逐流量中找到平衡,相當不簡單。
詳細的觀察目前因為我對這頻道認識的有限,先停在這。
在這次的事件中,很多人提到說他是不是要蹭愛莉莎莎的流量,還是他僅是單純的因為事情重大而回應,這一點我不得而知。但我想稍微講一下蹭流量這件事情。要做社群,製作 Youtube 影片,要相當程度的了解演算法。即便不是用相當科學的方式去分析,也會在影片一部部創作的過程中學習。針對時下的主題做觀點分析和回應,本來就是一個創作者會做的事情。我知道很多人會對於「大量的惡意蹭流量」感到反感,但我認為對於單純的「蹭流量」這件事,不需要太負面判斷。
聊完這兩個創作者後,我想討論幾個這次的關鍵爭議,及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3.
學術期刊與Youtube自媒體的話語霸權
在 2月13日晚上,Clubhouse 平台上有一個聊天室,針對這件事情討論。討論中,愛莉莎莎也在其中加入。詳細的內容可以參考 白袍恐懼症 的粉專,裡面有節錄。這個聊天室的標題,其中用了幾個有趣的字眼,叫做「誰能擁有話語霸權」。我覺得韻味很深,所以把它拿來當作這一個子題的小標。
在整個事件裡面,其實很少人在討論學術期刊跟 Youtube自媒體的關係,頂多只有在討論愛莉莎莎不懂醫學,不懂學術。但我認為,這次愛莉莎莎踩過界的導火線,就在這個地方。否則如果接下蒼藍鴿給他的球下莊,不拍第二部影片,這件事情就落幕了。即便是介紹的肝膽排石法有很大的問題,也不會有今天這個局面,也就是所謂的「炎上」。
先講 Youtube 的機制。
Youtube 是一個商業平台,上面所運轉的機制,是一套演算法。這個演算法大致上會去符合一個目的 — Google 的商業利益。在這樣的商業利益為前提之下,即便他沒有也無法公開演算法細節,但「討好閱聽人」這件事情,已經是普遍大家的認知。
既然決定 Youtube 上面話語權的關鍵是「閱聽人」,那麼製作觀眾想要看的主題就成了重要關鍵。雖然說人人能上傳影片,但是要能夠曝光到觀眾面前,是完全另外一回事。加上 Youtube 的平台特性,大多數能上發燒的影片,除了某些特定時期外,還是以娛樂為大宗。
但是學術期刊就完全不一樣了。
學術期刊的刊登模式,在於 Peer Review,所謂的同儕審查。主要原因是投稿期刊的人大多數都已經有博士學位,而被邀請去審查期刊的人大多也是博士。而「得到審查者的青睞」是發語權的關鍵。當然這其中也是有些操作,像是刻意去引用可能的審查者的文獻等。但這不在這次的討論範圍。
真正在競爭的,是每一個期刊之間的公信度,在學術圈會用 Impact Factor (IF),一個影響力的指標來計算。雖然後來也有一些新的指標像是SJR等,不過 IF 值還是相對通用的用語。這個指標跟 Google 早期設計的演算法 Page Rank 不太一樣,但是有類似之處。基本上的核心概念,就是文章被引用的廣泛度。
這兩個曝光機制的規則,完全不一樣,甚至可說是在光譜的兩端。百萬 Youtuber 所做的主題,即便不是人人都喜歡,但是基本上都有一個特質,大眾。題目可以很分眾,不見得人人愛,但是大部分的觀眾都能看得懂。而學術期刊呢,講求的是對這世界的研究貢獻。如果是 Nature, Science 這樣的期刊,選題較廣一點,不同領域的研究者有興趣還有機會看。但是各個領域的專業期刊,跨領域的人除非研究需要,否則固定閱覽的機會不高。
一個在 Youtube 圈子裡面有影響力,有高度發語權的人,去討論一個學術期刊,就像我剛才所提的,一個光譜的兩端。不是簡單地踩到線而已,而是踩過了非常遠的界線。
我不知道愛莉莎莎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勇氣做這件事情。但依照他在第二部影片中義正嚴辭的討論方式,我傾向他應該是真的不懂,誤會了學術期刊和商業雜誌的區別,不了解商業書籍跟學術期刊之間的距離,甚至不知道 Google 和 Google Scholar 所能尋找到的資料有什麼不同。
因為這個差異之大,所以兩個圈子的交集非常有限。這也是為什麼我會在前一節提到,蒼藍鴿能夠把學術領域艱深的東西,帶到一般大眾面前,是值得讚許的能力。但即便如此,在 Youtube 裡面的硬知識仍然無法獲得大量的流量,這被 Youtube 平台的觀眾特性所限。
4.
兩個專業的互相挑戰
在 2月14日下午,一場由林氏璧在 Clubhouse 的討論中,我聽到一句很有意思的話,隨手把他抄了下來。很抱歉我沒抄到是誰的發言。大致的意思是
「民眾需要得到相對的知識,需要等價交換的。」
他在闡述這件事情的時候,是以醫學知識來討論。不過我的看法是,在 Youtube 上面持續長久獲得流量的知識,其實也是需要等價交換的。
我其實很意外的在這場 Clubhouse 的討論中,聽到了很多醫生對於「正確的醫學知識無法在網路中傳播」的討論,然後衍伸了相當多衛教的問題。的確,這個問題也困擾我很久。你去 Google 一下肝膽排石法,扣除因為這次事件衝到前面的新聞外,看看能看到什麼醫學的見解。
基本上沒有。如果有,估計也是在很後面,一般民眾找不到。這個詞的基本上完全被體驗文攻下,一直到這次爭議為止。而在 Youtube 上面也是相當類似的狀況。
在這樣子的前提下,其實不難理解愛莉莎莎所說的「其實他也做了功課」是什麼意思。他真的有做功課,但僅限在 Google 上面的非醫學觀點知識。對他來說,如果沒有與專業醫師溝通的情況下,Google 可能已經是他能想到的最好方法了。
這一節的標題,我寫下「兩個專業的互相挑戰」,意思就是這個。當我們在批評愛莉莎莎高估自己的能力,僅用 Google 就做完功課的同時。其實我也在反思自己,為什麼科普的知識,我們沒有用各種 SEO 的攻略,鋪天蓋地的用數位行銷攻佔所有的關鍵字,讓民眾不會搜尋到錯誤答案呢?
我在這場 Clubhouse 的討論中,聽到很多醫生提到,他們的工作是醫生,做衛教是有興趣才做的。這一點我相當同意,的確很多在做 Youtube 或是做部落格的人,都是在工作之外的製作。很多行業的創作者,都不是全職投入的。
其實我對這個事情並不悲觀。
在這次「愛莉莎莎踩過線」的事件中,我相信所有的網路創作者,都會得到相當大的謹惕。這並不代表過去沒有人踩過線,但可能過去踩線的人「網路聲量沒有那麼大」或是「踩的線沒有這麼誇張」。
相對的,醫界的人也吹起了哨子。當整個醫界都開始重視這件事情之後,投入自媒體的醫師,或是開始做內容行銷的醫院診所,應該也會越來越多。我比較樂觀的期待,明年的大年初一,網路上的醫學正確知識能見度會越來越高。
接下來,我想開個子題,更深入討論這件事情。
5.
網路媒體識讀及數位行銷
愛莉莎莎所踩到的誤區,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導火線「挑戰學術期刊」讓這次事件拉到高點之外。其實還有很多大眾平時會犯下的錯誤他也犯了。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前一個子題所提到的 Google。
我們必須得面對一件事情,就是對很多人來說,Google 和 Wikipedia ,的確是取得資訊的重要來源。即便是我平常找資料,也不會動不動就用 Google Scholar 查詢期刊。但我能夠盡量不讓自己踩到誤區的方式,也僅能靠我平常的媒體識讀訓練,和對網路知識充滿懷疑的高度警戒。
什麼網站,什麼內容,會被 Google 優先排在前面?在演算法的設計中,有一些指標去判斷這個搜尋引擎對於網站的信任。而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指標也逐漸在改變。但是即便如此,Google 仍然在放了相當大的權重在這上面。我舉個個人的經驗。每次我在搜尋跟狗有關的知識時,「每日頭條」幾乎都會在搜尋結果的前幾頁。這件事情讓我非常頭痛,但也沒辦法,這就是這套演算法的機制。
當然,演算法的機制並不是單純的看網站的信任度,其他還有很多過去使用者對該文章的互動所產生的數據指標。這邊我先點到為止,以後有機會再專門針對這件事情討論。
但如果我們去換位思考一般民眾使用 Google 的習慣,應該很多在教相關領域的老師都會搖搖頭。但比起 Google 到的答案就通盤相信,我覺得已經比盡信從 LINE 群組得到的訊息好很多了。
我無法想到根本的解決方案,這是一個長期的教育扎根才能改善的議題。或許在 108 課綱之後,如果有越來越多高中開始跟學生談「網路媒體識讀」的議題,能夠讓大眾對於「找資料」這件事情有更高的警備心。
另外一個解決這件事情的方法,可能也得從你我開始做起。「每日頭條」之所以能夠攻佔那麼多關鍵字的首頁,跟他全面的在 SEO 上面佈局有關。現在整個 Google SEO 戰場非常激烈,幾乎你能夠看到的,能賺錢的大領域,都在上演 Google 首頁搶奪戰。如果我們想要抨擊這些網路謠言,最好的方法不是在 LINE 群裡面跟朋友抱怨,而是好好的寫一篇文章迎面他。
並不是說寫篇文章迎面對擊錯誤資訊,就一定有用,這後面還伴隨著從關鍵字優化之類的 SEO 知識,數位行銷的技巧等等。我不是很確定到底整個醫界誰該做這件事情,會有最大效益。畢竟要花時間做這些事,後面還是得有一定的商業模型來做誘因支撐,否則熱情很快就沒了。我能想到的可能性是,大型醫院的部落格及網站優化,又或者是私人診所的內容行銷。是否有可能因為商業競爭,向其他產業一樣運用行銷策略在網路上增加曝光度呢?
6.
醫病關係與信任感的建立
先說明一下,在這個子題裡面,我較難做深入的討論。這邊提出來的觀點,希望醫生朋友們也可以幫忙思考一下。
我很意外的在這次事件中,聽到很多人討論醫病關係的問題。大致的概念是這樣。
醫生認為:「生病應該要去看醫生而不是 Google。」
民眾認為:「看完醫生之後還不是要去 Google。」
我本來沒有深思這個問題。但在幾場討論中,我不斷的聽到一般民眾對這件事情的抱怨,而認真思考了這個問題。
先講我自己吧。我自認為自己是個什麼都想找專家問的人了,但我仔細思考後才意識到,我人生中的許多病痛,都是在 Google 上面找了又找。原因很簡單,在醫院的經驗很差,幾乎都是被醫生「打發」走的。
很多人提到,這個部分跟台灣的醫療環境有關。醫生一個下午要看幾十個病人,每個人能被分到幾分鐘?有人提到美國的醫院能夠看比較久,這問題不存在。不過以我在美國看醫生的經驗來說,因為實在太貴了,除非是什麼非得去看不可的病,否則我也是 Google。
我想談一下信任這件事情。
信任感的建立,是所有關係的基礎。為什麼網路創作者的業配有影響力,其實也是建立在觀眾與創作者間的信任基礎上。去醫院聽醫生的話,還是看愛莉莎莎的影片,抑或是讀一本有商業名人作序的書,你會選哪一個?
就理智來說,我應該會選擇去醫院聽醫生的話。但是說坦白話,以我在台灣看醫生的經驗,實在沒有碰到幾個讓我能花時間跟他建立信任關係的醫生。
信任這件事情兩面刃。對於網路創作者來說,獲得讀者的信任,會有更深的業務合作機會。但是,也同時意味著,你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更重。因為他們會相信你。但要如何讓民眾更相信醫生,而不去聽信偏方,這可能不僅是醫界,而是所有想做科普的人都得想的問題。
這邊有一個小延伸,是我無法討論的題目。很多醫生提到,因為他們的醫師身份,所以說話都要非常的注重遣詞用字,風險和副作用都要講的很清楚。但是網路上的很多言論都會誇大,而且只要他沒有賣產品,就沒有違法。這部分我實在無法深度討論,只能交給法律專家來。
7.
自媒體的困境
最後我想聊聊自媒體的困境。這個子題跟這次的事件關係較小,但我想提供給對自媒體產業不太熟悉的人有多一點資訊可以思考。
過去幾年,有資源的傳統媒體還沒有重視網路平台。網路上的獨立創作者,一個一個出現。然而幾年過去了,現在創作者所要面臨的,已經不是彼此的競爭,還必須要面對各種傳統媒體品牌排山倒海的進入。
這個部分,很多 Youtuber 都有聊過。前一陣子 Joeman 也分享了他對於這個子題的看法。
不過我想講的重點是,很多人以為 Youtuber 很賺錢,自媒體很風光很自由。但其實,自媒體是一個走在時代前端的新創產業。他很新,不傳統,營運模式還在測,PMF還在找,而且受制於平台演算法不斷的改變,充滿了不確定感。
台灣有所謂 Youtuber 這個職業還不到十年。而且即便是 Youtuber,每個人的營運模式可能都完全不一樣。有的是一人公司,有的自己開公司,有的有經紀公司,有人自己剪片,有人外包。
以創作的題目來說,由於受限於演算法的要求,每週得出一部影片,最好是兩部。創作一兩部大作不難,但在這樣大量消耗的情況下,一年要產出近百部作品,絕對不是一件容易事。更何況是兩年,三年呢?
再加上演算法的殘酷,可能第一年你想要先衝訂閱,努力拼到五十萬。結果第二年演算法改了,訂閱數不重要了,好吧,再想想別的目標。
我的看法是,未來全職的網路創作者會越來越少,要養團隊,有其他產品,或是將創作轉為副業的情形會越來越多。沒有所謂的一個題目可以做五年十年,不只是愛莉莎莎,你會看到各個創作者都在不斷的調整頻道走向,加入子題,甚至是換題目做。
8.
小結一下
我不太想用什麼兩邊各打五十大板來做結論。因為這件事情就不是這樣。當我看到愛莉莎莎第二部影片出現的時候,就知道事情不妙了。不管怎樣,都是錯得離譜。但以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跟鄉民一起撻伐其實沒有什麼意思。所以我決定花一個晚上的時間,記錄一下這次發生的事情。希望愛莉莎莎以及其他創作者能多了解這件事情所造成的影響。
另外,我非常高興這次能在 2月14日參與了由林氏璧所開的 Clubhouse 討論群,能夠聽到很多醫師和一般民眾的討論,讓我能反思這次事件。高密度的聽到許多醫生的意見不太容易,但我覺得最難能可貴的,是大量聽到一般民眾的想法。我不敢說這是個嚴謹的田野調查,在討論中我也沒有錄音,僅在我覺得聽到有趣的觀點時,簡單做下筆記而已。但這些理性的討論,讓我能在一天內聽到那麼多的意見,對我的大腦來說,是場很激烈的運動。
這是我對愛莉莎莎踩到線的看法,這樣的事情,我相信大家都是不願意看到的。但事情發生之後,所帶出來的問題,希望能提供給大家一點思考的方向。
《#愛莉莎莎踩到線》
註:非常感謝大家能讀完我的這篇研究筆記。如果當事人有機會能看到這篇文章,裡面若有什麼解讀錯誤的部分或是想跟我分享更多你的心路歷程,歡迎私訊跟我聯絡,我會非常高興。這件事情已經發生,很多傷害已經無法彌補。但以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我希望這件事情能給社會帶來一些正面的反思。
同時也有96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8萬的網紅Rainie Yang's Official Channel楊丞琳官方專屬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數位收聽:https://umg.lnk.to/Girls 愛琳愛凌最新單曲〈女孩們GIRLS〉 ØZI X 剃刀蔣 合力打造放克女力舞曲 身為女孩,由自己愛❤️ 楊丞琳2020全新專輯《LIKE A STAR》已經陸續推出了三首不同曲風的新歌,從真摯感人的20週年演唱會主題曲〈像是一顆星星〉...
又十年簡譜 在 Facebook 八卦
6/17 的廢文,簡單說一下我一路走來的投資歷程。
我最初是被家裡長輩強迫買股票的,走的是存股路線。10 多年前買了第一張股票,中華電信,然後在過了很多年以後才想起它,發現它每年炒 5G 題材都有一個高點,除息後有一個低點,我就 5 張 8 張的每年買賣。
讀了《漫步華爾街》後,我想找點成長型公司來買,可是不懂選股,就開始存 ETF,像是 0050、0056。後來發現 0056 比較適合做價差,所以就存股和做價差混著進行。30 歲出頭有了點積蓄,我買過幾張 20 幾萬的台積電,但買了之後它一直跌,嚇得我認賠出場。
2018 年,朋友借了我兩本書,是黃國華的《財務自由的講堂》和《財務自由的世界》,從這裡開始,我認識了長線投資,學習看公司的財報和判讀新聞。
但是我還是不太懂數字,台股的財報真的很難懂。
偶然看到綠角的財經部落格,他說定期定額買美股的 VTI 或 VOO 十年績效比買台灣 0050 好,我決定開美股券商戶頭,定期定額買 FAANG 和 VTI、VOO。
2019 年10月,我因為台幣現金緊缺,賣掉所有的存股,運用資金短期操作了一些電子股和營建股,每個月大概可以賺十幾萬。那時候我做了影片「不要買這些金融商品」,暗示大家快開始學習買股票。
2020 年 1 月底,我在臉書上發文跟大家說股災快到了,是時候開戶了。2 月,借過我書的朋友私訊來說,出事了,快立刻拋售手中所有股票。我馬上賣了手頭的所有股票和 ETF。
3 月 16 日,美股股災發生,托了朋友的福,我幸運的完全空手避開,否則可能有 30% 的資金被套住。
從 2020 年 4 月開始,台股方面,我慢慢屯了一些 ETF,中途短期的買賣過資產股和防疫概念股;美股方面,我把 FAANG、VOO、VTI 慢慢的買回,在巴菲特入場達美航空又跌 15% 之後我買了一些,另外在 $200 多元的價位時屯了一些特斯拉股票,也陸續買了一些自己看好的公司,像是 Nvdia、CCL、Disney;在石油危機發生時還買了一些石油概念 ETF,OXY 等等。
我在 $800 多元接近 $900 的時候把特斯拉出清,石油 ETF 獲利超過 50% 時出清。FAANG 在轉換平台的時候賣光了只留 Apple,資金用來買 Shopify 等成長型中小型公司,還有 ARK 系列的基金。台股方面,2020 年 5 月累積到今年 5 月的 ETF,我在股災發生第二天賣掉,大盤止跌後再重新買回來。
我把 80% 的資金放在美股帳戶,15% 的資金放在台股帳戶,只留一兩年的生活費。從去年 10 月左右開始,我做了大量的短期交易和當沖換取現金流,每月交易量大約為 2 千萬。
綜觀我的投資史,長期、中期、短期、隔日沖、當沖,我都做。以前我認為做空、當沖是邪門歪道,可是後來發現我在台股做多的勝率很低,做空的勝率比較高。可能有地獄倒霉鬼的體質吧,我不計算籌碼、不盯法人進出,就是知道什麼時候股價會掉下來。操作台股至今的錢,很多都是靠短期和當沖賺的。
偶爾我還會在美股賺點投機錢,像是 GME、BB、AMC 之類的,也會注意剛 IPO 不久的股票,比如 PLTR、SNOW。
但我仍堅信做多、長線操作才是正道,投資應該是不用盯盤、很愜意的,只是我還年輕,沒有足夠的經驗跟你們分享真正的長線投資成果。
除了內文提到的書,以下這些書也幫助了我,推薦給你們:
-
【台】《我的職業是股東》 早安財經(舊版為遠流出版)
新手必讀,介紹了各投資流派和投資必懂的理論
【台】《看準位置,只賺不賠》 遠流粉絲團
台股價值理論、循環理論、位置理論、時間理論、籌碼理論、棄取理論、順勢理論、停損理論、抱股理論、主力理論、選股理論的介紹
【韓】《社畜的財務自由計畫》 樂金文化.富者樂金
每天30分鐘,3年賺30億,你相信嗎?
「如果巴菲特在韓國,他一定也會做短線交易!」
【美】《投資金律》 臉譜出版
幫助你了解美國股債的歷史,和風險控管的重要性
【美】《投資最重要的事》《掌握市場週期》 商周出版
兩本巴菲特必讀備忘錄作者-霍華馬克思的經典
【美】《反脆弱》 大塊文化
這本不盡然關於投資,闡述了不確定性、機率和知識的問題
---
再說一次,我沒有收書的業配喔!
又十年簡譜 在 吳青峰 Facebook 八卦
#我的追星之旅
Jewel @ Indio
2017 Dec. 2
九月的時候,一次我在跟柯泯薰訊息時,她提到曾到過一個地方,連空氣的聲音也沒有,全然的silence,我問她是哪裡,她說Joshua Tree,約書亞樹國家公園。我查了一下照片,好美,好想去。然後我就一直把這個「沒有聲音的地方」放進我的人生清單中。
前幾篇有提到,在查Tori Amos的行程時,售票的網頁底下,出現了一票推薦清單都好吸引我,其中有一個是Jewel。點進去看她的行程,不認識的城市我都查了一下位置,查到Indio這個城市時,google地圖瞬間移動,我好像瞥到了Joshua Tree,一看,真的在旁邊!而且時間就在想去Tori Amos最後一場的前一天,離LA也不遠,你知道那種心中賓果的感覺,行程這麼順鐵定是叫我必須去!
這是命運的安排,所以我來了。哈哈。
Jewel這次的巡迴名為《Jewel's Handmade Holiday Tour》,既名為此,真的是圍繞著手作與假日的主題。在現場的周邊商品,賣的是Jewel推薦的手作藝術家的作品;在舞台上,佈置以滿滿的聖誕樹與裝飾品,樂器在台上,就像是在家裡一樣自然,可以感受到爐火在背後暖暖升起。
既然主題是Holiday,加上Jewel曾出版過兩張聖誕專輯,可想而知,曲目大概會以聖誕歌曲為主。其實我聽到聖誕歌,大概不亞於聽到農曆新年歌曲的黏膩感吧,但幸好能聽到她的聲音。
入席坐定,看到舞台兩旁映著這次巡迴的海報照片,是Jewel牽著三位男士,正在想是誰時,他們就走出舞台,開始暖場。三個人輪流帶來一首自己的歌曲,有時候互相合音,中間穿插有趣的話題,逗得全場大樂。六首歌結束,Jewel就馬上出場了,以〈Joy to the World〉開始了一連串的聖誕歌曲。
雖然身邊的朋友對Jewel歌曲的印象普遍是小品,但你只要聽過她任何一張專輯,你就會發現她唱腔的變化度,聲音驚人的延展性。我在就讀大學每個週末的家教路上,必須來回接近四個小時的車程,這其中,常常聽著我最喜歡她的三張專輯《Spirit》、《This Way》、《0304》度過這些時光。(雖然大家最熟知的可能是她超級大賣的第一張專輯《Pieces of You》)。我常常按下播放鍵,開始走出宿舍,走著山路,走過恆光橋,走過晴或雨,用一種路人無法察覺異樣、稍微雀躍的腳步,踩著她鄉村或搖滾的節奏,累的時候,躺在她輕撫心脾的歌聲。
她唱了超過二十年,難免會想,現在的她,歌聲會有什麼轉變。隨著現場一首一首歌過去,她也唱了自己的經典歌曲,包括我最愛的〈Hands〉,還有第一張專輯的名曲諸如〈You Were Meant for Me〉、〈Foolish Games〉、〈Who Will Save Your Soul〉,但實在太令人吃驚,歲月沒有在她的聲音上留下任何痕跡,至今她仍可輕鬆駕馭任一細節,她可以唱出少女般純淨偶而有點嗲聲的美聲,在下一瞬間爆發出渾厚的嗓音,然後在你意想不到時拔尖一個高音,還能做到由弱至強,再緩緩漸弱。有幾個尾音,她甚至一口氣綿延超過八個小節,其中由虛轉實,真假音互換,在最強勁的真音長音,以為她要收手時,突然轉上更高的假音,再讓這個假音漸漸變成真音,然後瞬間滑下極低的轉音,然後其中還可以運用氣音、啞音、喉音各種聲音變化,都在同一個呼吸中表現出來。那一瞬間腦海只浮現「搏扶搖而直上」這句話,覺得真的是乘著她歌聲的翅膀,去了趟天堂地獄。精準的程度,簡直是機器等級,就好像能把樂譜輸入她的身體裡,然後她就把任何樂譜上的強弱記號都表現出來,但卻又有豐富的情感,真是不可思議。一曲經典的〈Ave Maria〉寬廣的音域,她卻在眼前輕輕鬆鬆,讓我想到在紐約抱著期待去看歌劇魅影,結果卻聽到男女主角疲累失準的聲音以及不該更動的音符表現,一來對於職業競爭帶來的傷害感到難過,一來對於Jewel的聲音更感佩服。
中間她讓大家點了一首歌,那是原本在專輯中節奏很強烈的〈Intuition〉,當時她在專輯《0304》的大轉變,讓一票才女教主的信仰者深深感到被背叛,但那張專輯一直是我的最愛之一。去探索不同樣貌的音樂性有什麼不好?MV中對於「我知道這麼做你就會愛」的諷刺更是令人莞爾一笑。現場中她一把吉他搞定這首歌,這麼多年過去,她非但不用降Key,反倒還用更高音域的變化,讓這首歌不因編曲只剩一把吉他而失色。
節目中,隨著不同的歌,她也提到了很多從小到大的節日經驗,但並不是死板的俗落感恩或客套祝福,那是一章章動人的故事,也有一幅幅的家族肖像。其中提到二戰從德國逃到美國的祖母,如何帶著整個家族,在每個節日中圍繞彼此歌唱,讓他們以歌曲為傳家寶這樣一代一代過著,讓身旁的大學同學想起自己剛離開的奶奶而落淚。
演唱會後段,暖場的三位男士,又一一登台,這時候才知道,原來是她的父親與兄弟,整個家族都是歌手!搭配著從小到大的家庭影像,你可以感受到音樂在這個家族有著中心地位,他們也用音樂凝聚著彼此。我看著那個與女兒合唱完的父親,就站在台上簾幕邊,聽著女兒唱〈My Father's Daughter〉,那一刻我也毫無預警地流下了眼淚,想起那永遠無法看見我在舞台上的爸爸;關於家人,我們都各有感觸。不過任何節日的我,被因節日而凝聚的他們所感動了。或許這是現代人在節日中跳脫早已脫離節日來源的更高意義,那還是很美好的。
於是向來對節日很叛逆的我,就在這一場節日演唱會中,帶著微笑,被滿滿的愛包圍著,走出會場。
來聽聽Jewel的歌吧:
〈Hand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fsS3pIDBfw
一直以來都最讓我感動的歌之一
〈Who Will Save Your Sou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wBDDAZkNtk
來自她的第一張專輯
〈Haunted〉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rkc4stW5a8
從前面的鋪陳,到後面的高亢、嘶吼收放,聽聽一首歌裡嗓音可以有多少變化,以及現場的功力。
〈Intuition〉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Ilh1ewceco
充滿諷刺的MV,當時的轉變嚇歪一群死忠粉絲。
〈Homestead Yodeling Christmas〉Liv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REiF8cZQ_k
聽聽Live中的父女合唱,3:00之後的真假音轉換速度實在很刺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1kAmUSZR3I
最後在這一天,用這個〈Ave Maria〉的Live片段祝福大家。
又十年簡譜 在 Rainie Yang's Official Channel楊丞琳官方專屬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數位收聽:https://umg.lnk.to/Girls
愛琳愛凌最新單曲〈女孩們GIRLS〉
ØZI X 剃刀蔣 合力打造放克女力舞曲
身為女孩,由自己愛❤️
楊丞琳2020全新專輯《LIKE A STAR》已經陸續推出了三首不同曲風的新歌,從真摯感人的20週年演唱會主題曲〈像是一顆星星〉揭開序幕,緊接著推出闊別唱跳舞曲十年後的全新電子舞曲〈BAD LADY〉果然成功製造話題,第三首R&B節奏藍調的〈SINGING IN THE RAIN〉同樣讓粉絲驚艷,讓歌迷大讚她努力求新求變的用心!而距離演唱會和新專輯發行倒數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楊丞琳又再度端出另一份獻給粉絲的驚喜禮物,特別邀請到好姐妹王心凌一起合唱新歌。這次新專輯收歌過程中,丞琳提出女女合唱歌曲的想法,統籌期間亦討論過許多人選,但在丞琳心中覺得只有心凌最適合,而當心凌接到邀約時,也是一口答應,認為丞琳對歌迷十分貼心,今年是「2020」年,同時是楊丞琳的出道「20週年」,不管是支持楊丞琳或是王心凌的歌迷,都可以收藏這首包含了「愛琳愛凌」諧音的紀念單曲!
這首〈女孩們 GIRLS〉是由金曲製作人ØZI&剃刀蔣合力製造的放克舞曲,在輕快的節奏中加入充滿律動的BASS與ØZI親自下去唱的人聲效果讓原本復古的放克曲風有了更新的詮釋方式,而楊丞琳首次與王心凌的合作在這首歌曲中表現了新時代女生的態度以及音色合諧平衡,讓整體像是姊妹們平常聚會時的打氣與鼓勵!這一首歌詞由曾獲金馬獎最佳原創歌曲肯定的嚴云農和金曲獎得主剃刀蔣共同譜寫,從女孩們總是要求完美以及女人是水做的角度切入,用不同以往的新世代角度來鼓勵女孩們要加油!
〈女孩們 GIRLS〉的MV請來金曲獎得主黃中平執導,中平導演過去十幾年分別拍攝過這二位許多經典MV,不管是丞琳的〈仰望〉或是心凌的〈愛你〉都是膾炙人口的作品,這一次難得合體,中平導演特別針對歌詞為二人打造了「紅白冰山」「數位城堡」「粉藍迷宮」「粉紅餐廳」等四大主景,二位分別換了六套象徵不同女孩們個性的服裝造型,其中包含象徵丞琳女王風範的VIKTOR&ROLF白色搭配愛心圖案2020秋冬高定,以及心凌華麗公主風的NICOLE+FELICIA紅紗高定禮服,二人也穿上來自義大利米蘭的VERSACE服飾。MV中安排了一位外國男孩客串,透過男孩的眼光來看女孩們,誰說女孩不能盡情吃喝享受美食?男孩女孩為甚麼同工不同酬?為什麼胸襟和胸圍是二回事,但媒體下標總是選最廉價的那個?女孩應該經營的是內在,不管男孩或是女孩都應該要學習自愛!二人還特別為了這首新歌「女孩們」設計了展現女性意識、加入Urban流行舞蹈元素、帥氣好學的副歌舞蹈動作,期待之後能夠看到更多女孩們和姐妹們分享這一首歌,和丞琳、心凌一起大跳〈女孩們 GIRLS〉!
#楊丞琳 #王心凌 #女孩們GIRLS
-
【楊丞琳 LIKE A STAR 世界巡迴演唱會 台北站】
11月6、7、8日 台北小巨蛋 與你 星心相惜
-
〈女孩們 GIRLS〉
曲:Tae Wan/Alicia Angel/Nico Larsson/Jay Max
詞:嚴云農/剃刀蔣RAZOR
完美就是個 折磨人的念頭
想在它耳邊 說 現形吧 惡魔
我們身體裡 有 一座皇宮
外牆卻 過份雕琢
LADY 諧音是淚滴 對不起 靈魂是 水做的
誰下了標題
胸圍與胸襟 他們選了 最廉價的 那種
女孩們 加油 為何你要 加油?
這世界 是誰狀況外 YEAH
為生命 開頭 還要收拾 善後
這世界 是誰在擔待 YEAH
請你自愛 由自己愛
自由自在 身為女孩 請自愛
請你自愛 由自己愛
自由自在 所有男孩 請自愛
給WOMAN一個 夢想與方向盤
馬路上 的人會 說 快 快 快 避難
偏頗的眼光 有 太多飛沫 卻在指責 誰咳了嗽
DARLING 是說你大齡 對不起 說出了 小秘密
那甜言蜜語
是要你相信 天下為公 同工不同酬
女孩們 加油 為何你要 加油?
這世界 是誰狀況外 YEAH
為生命 開頭 還要收拾 善後
這世界 是誰在擔待 YEAH
Rap:
經營的是內在
別再迷失 不再虧待了自己
誰的評比
不用默認世界上的無理(無禮)
可以多一點華麗 一點叛逆
不用小心機 比較大器
誰沒那些過去 那些秘密
就當作是在品味 演個戲
女孩們 加油 為何你要 加油?
這世界 是誰狀況外 YEAH
為生命 開頭 還要收拾 善後
這世界 是誰在擔待 YEAH
請你自愛 由自己愛
自由自在 身為女孩 請自愛
請你自愛 由自己愛
自由自在 所有男孩 請自愛
-
製作&經紀公司Production & Artist Management:
樹與天空娛樂有限公司Tree & Skyline Entertainment Co., Ltd.
監製Chief Executive Producer :楊丞琳 Rainie Yang
經紀人Artist Management:林麗娟Dana Lin
執行經紀Assistant Artist Manager:楊于慧Charlotte Yang / 詹佳玲Erin Chan
創意 & 企劃 & 視覺總監:周啟民
化妝:陳佳惠 (妝顏造型工作室)
化妝助理:梁安妘
髮型:Sydni Liu(Zoom Hairstying)
髮型助理:方雅雯(Zoom Hairstying)
-
曲 Composer : Tae Wan/Alicia Angel/Nico Larsson/Jay Max
詞 Lyricist :嚴云農/剃刀蔣RAZOR
製作人 Producer : ØZI、剃刀蔣RAZOR
編曲 Arrangement : ØZI、剃刀蔣RAZOR
吉他 Guitar : ADEN王淯騰
貝斯 BASS : 簡道生Dawson Chien
錄音師 Recording Engineer : 陳文駿AJ Chen、陳志翔Sean Chen
錄音室 Recording Studio : Light’s Up Studio
混音師 Mixing Engineer : Bob Horn
混音室 Mixing Studio : Echobar Studios
-
王心凌經紀公司:天晴娛樂有限公司
監製:張嘉容
藝人經紀:余承倢 、鄭俊豪
化妝: Emily Liu (言朵工作室髮型)
髮型:Rick Lin (ZOOM Hairstyling)
髮型助理: 曾睿婷 (ZOOM Hairstyling)
-
造型服裝: 陳錦嬅 /June Wan / Alfred Hun / Herman Sin
造型服裝助理:蘇育弘 / 黃子櫻
編舞Choreography : 林真羽
花絮平面攝影:陳顗文
花絮動態攝影 : 梅澤
-
製作公司 Production︱品器有限公司
導演 Director︱黃中平
監製︱干文怡
導演助理︱魏綺瑩、Zoeh
攝影 Director of Photography︱黃中平
二機 Second director of photography︱王殊懸、魏綺瑩
攝影助理︱吳啟禎、吳啟瑞
演員 Actors︱Vasyl Chornyi
製片 Line Producer︱陳莊賢
製片助理︱林峻有
美術 Art Director︱林仲賢
美術助理 Art Assistant︱黃中銓
燈光 Gaffer︱楊景浩
燈光助理 Gaffer Team︱呂祐凱、楊朝翔、藍功民
後期製作︱品器有限公司
協力︱阿榮片廠、力榮影視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W0ag9ajpsI/hqdefault.jpg)
又十年簡譜 在 sodagreen official Youtube 的評價
➮數位收聽:https://umg.lnk.to/OaeenSFTE
當世界改變了模樣
壓得我們喘不過氣
我們用這首歌 療癒彼此 告訴自己
終點過後 就是起點
魚丁糸〈終點起點〉
一段旅程的告終
一段新生的開始
▂▂
略為熟悉又些許不同的樂團氛圍,5年了,很難一言以敝之這段時空裡產生什麼樣的撞擊變形,休團復團,成為了終點亦或是起點?擅長以音樂記錄當下的六個人,用蘇打綠的經歷展開全新的魚丁糸,只要六個人都在就是他們自己, 也就是“蘇打綠aka魚丁糸”,也深信“終點aka起點”。
太多意料之外的事情接踵而來,專輯籌備的時間隨之漫長,每個不同時期打掉重練的歌曲不計其數,懷疑和迷惘,不斷的盤旋在這六個人創作空間中。突然之間回頭一看,〈終點起點〉不就是擁有大家一致共識的答案嗎?!過去幾年、不論多少嘔心瀝血創作被六人束之高閣,這首歌卻一直都在。〈終點起點〉對魚丁糸的重量,便是整首歌裡音符和聲音的總和。世界會在各種不可預期的狀況下崩潰、毀壞,這首一直支撐他們的歌,如今也支持我們,終點和起點之間倔強的溫暖,成為此刻安慰彼此勇氣的意念。
音樂影像由胡瑞財導演執導,帶有導演的感性與理解,MV中團員一一在自己的房間,與自己的音樂共存,即使時間和過程帶來傷口,音樂卻始終是他們所能選擇最強大的力量。這次拍攝也特別找到一處廢墟,與世隔絕的地方,偌大的空間激盪出屬於他們的音樂渲染力,似乎在強烈的訴說著有音樂在的地方,就是活著的。青峰曾在訪問中分享,看似蕭寂的廢墟反而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地方,沒有任何人為的破壞和打擾,於是恣意生長。回到這首歌想說的,很多時候看似終點的同時,也是起點,希望便是如此。巧合的是,當年《冬未了》專輯也曾在廢墟拍攝MV,此刻的魚丁糸從這裡開始,終點起點,不言而喻。
➮頻道訂閱:https://reurl.cc/W4eY2Z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oaeen.fb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oaeen_
➮Weibo:https://weibo.com/sodagreen2010
➮官方網站:https://www.sodagreen.com/
#魚丁糸 #終點起點 #魚丁糸2021全新單曲
▂▂
〈終點起點 Start from The End〉
曲 Composer:史俊威 Chun Wei Shih
詞 Lyricist:史俊威 Chun Wei Shih
將一句哼唱
隨歌曲飛揚
任我們想像
任我們放大
這世界的模樣
狂熱的盛夏
未了的冬陽
故事日光下
我們在醞釀
將悲傷都釋放 喔
Na na nanana
嗚喔喔 喔喔
Na na na nana
哦哦哦 哦哦
Na na nanana
嗚喔喔 喔喔
Na na na nana
哦哦哦 哦哦
對什麼失望
為什麼堅強
心裡的複雜
想要說的話
能不能先放下
不需要隱藏
最真的模樣
過程是解答
就算夢一場
離不開一個家 喔
煩惱和憂愁 先讓它 流過
現在的 傷口 不需要 理由
謊言和對錯 讓時間 去說
享受這 念頭 前方就寬闊
旋轉吧我的地球 旋轉吧我的宇宙
旋轉吧我的寄託 旋轉吧我的生活
都成為我的地球 都成為我的宇宙
都成為我的寄託 都成為我的生活
終點的光芒
等著愛點亮
請你跟著我
請妳跟著我
一起走到最後
▂▂
音樂製作Credit
製作人 Producer:王希文 Owen Wang / 陳君豪 Howe@成績好工作室
編曲 Arrangement:王希文 Owen Wang / 魚丁糸 oaeen
所有樂器 All Instruments:魚丁糸 oaeen
合音 Backing Vocal:魚丁糸 oaeen
管弦樂編寫 Brass & Strings Arrangement:王希文 Owen Wang
小號 Trumpet:聶子旂 Florent Nieh
長號 Trombone:李昆穎 KunYing Lee
弦樂 Strings:曜爆甘音樂工作室 Just Busy Music Studio
第一小提琴 First Violin:蔡曜宇 Shuon Tsai / 沈羿彣 Yi Wen Shen / 朱奕寧 Yi Ning Ju / 顏毓恒 Victor Yen
第二小提琴 Second Violin:黃雨柔 Nala Huang / 盧思蒨 Szu Chien Lu / 黃瑾諍 Chin Cheng Huang / 林崇倫 Bug Lin
中提琴 Viola:甘威鵬 Weapon Gan / 牟啟東 Wayne Mau / 潘自琦 Tzu Chi Pan
大提琴 Cello:劉涵隱分子 Hang Liu / 葉欲新 Shin Yeh
人聲錄音師 Vocal Recording Engineer:葉育軒 Yu Hsuan Yeh
人聲錄音室 Vocal Recording Studio:BB Road Studio
樂器錄音師 Instrument Recording Engineer:單為明 Link Shan
樂器錄音室 Instrument Recording Studio:Lights Up Studio
管樂&弦樂錄音師 Brass & Strings Recording Engineer:林尚伯 Shang Po Lin
管樂錄音室 Brass Recording Studio:佳聲錄音室 Good Sound Studio
弦樂錄音室 Strings Recording Studio:強力錄音室 Mega Force Studios
混音師 Mixing Engineer:黃文萱 Ziya Huang
混音錄音室 Mixing Studio:Purring Sound Studio
鼓技師 Drum Tech:莊開旭 Cash
譜務 Music Preparation:朱彩蓁 Cai jhen Jhu
樂器錄音助理 Instrument Assistant Engineer:于世政 Shih Cheng Yu
弦樂錄音助理 Strings Assistant Engineer:張閔翔 Min Hsaing Chang / 朱品豪 Pin Hao Ju
製作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沈冠霖 SHENB
▂▂
MV影像製作Credit
影像製作 恭喜發財映画
導演 胡瑞財
副導 林冠蕙
導演組協力 黃子庭 / 劉芷妤
製片 梅致祺
執行製片 游士弘
生活製片 姚舜禹
製片場務 張武雄 / 范子薺
攝影指導 林眾甫
攝影大助 風宗廷
攝影助理 藍嘉祺 / 陳璿任
實習生 許祐嘉
燈光師 楊景浩
燈光助理 宋志威 / 藍功民 / 呂佑凱
美術指導 朱玉頎
執行美術 簡嘉儀
美術助理 江欣郁 / 駱禹彤
美術場務 陳涵哲
移動攝影 潘志維
移動觀測手 高芷佳
劇組平面側拍 游子宸
九巴司機 張輔弼
剪接 周雨青
調光 李芷璇
特別感謝 胡焰棠 / 萬美麗 / 林宸瑀
▂▂
藝人團隊Credit
造型 Stylist:910、Titi Chen、施筱柔 Lore Shih
造型助理 Stylist Assistant:Ao Xie
化妝 Make up:張婉婷 Wan-Ting Chang、郭翰威 Ted Kuo
髮型 Hair Stylist:Edmund@Zoom Hairstyling、Spud@Zoom Hairstyling
髮型助理 Hair Assistant:Grace@Zoom Hairstyling、Kyle Shih@Zoom Hairstyling
發行 Published by: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Universal Music Ltd., Taiwa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xjZcGTUWJM/hqdefault.jpg)
又十年簡譜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評價
冬夜,小食檔強記擠滿人,糯米飯、豬骨粥、腐竹糖水、喳咋……騰騰白煙直送暖笠笠。就憑幾樣小食,強記立足灣仔68年,獲食家青睞、米芝蓮推介。「以前爸爸賣糯米飯,是為我們一家七口飽肚;今日我賣糯米飯,是為強記的招牌。」寒風中,59歲的老闆吳少峰(阿細)僅穿短Tee,利落地裝飯。他在街頭成長,十三四歲就講「雷氣」行江湖;97年接老父棒,始見一個更大的江湖:一碗糯米飯,竟然走出灣仔,享譽十八區。自此投身飲食,他義無反顧。
強記美食位於駱克道和馬師道交界,是個樓梯底小鋪。食物放在幾架車仔上加工加熱;主打外賣,也設堂食;格局簡陋,摺枱膠凳只坐得下十四五人,不過一樣客似雲來,多是被糯米飯勾了魂。
蒸熟的糯米飯,先在熱氣騰騰的車仔上快速打鬆,混入油爆過的臘腸、膶腸、臘肉、蝦米和冬菇,撒上葱花,澆上自家調味豉油翻炒幾下,香氣瞬即飄滿街。
一碗飯紅紅綠綠端上來,很燙口!爽身不膩,香、甜、鹹、糯兼而有之,惹味十分。隨便問問客人,這個吃了40年,那個20年,都稱水準一直保持,難怪不同年代的食家如江獻珠、蔡瀾、歐陽應霽、林澄光都為它撰文。米芝蓮將小店歸入「街頭小食」一類,上月連續第四度推介;「我覺得有種滿足感,有種滿足感,起碼有人認同,這很重要的。」本來一臉嚴肅的阿細,開懷笑。
投入,經驗就出來了
強記一年四季都賣糯米飯,冬天日煮100斤米。「以前在街邊賣更多,最高紀錄在大寒賣280斤。食糯米飯暖胃的習俗,現在後生都不懂了。」阿細說。
阿細選用泰國米,透露新米和舊米有不同浸法。「熱天浸的水暖些,浸出來的米腍些;冬天水溫是冷的,浸出來的米硬些,那就看浸的時間長短。」他師承父親,但父親講得不仔細,選米浸米全憑自己摸索,「當你做一件事,你放心機去做,你會領略到很多經驗出來。」
他用本港一級臘味,蝦米和冬菇也要一級的。「用料要最靚,因為你有更好的師傅也無用,如果無好材料煮不出靚食物,不能腐朽化神奇。」從前父親的糯米飯沒冬菇,現在他一碗放一個,「擺個冬菇仔靚些,最重要是冬菇做得好吃。」阿細得意地解說。
強記賣的貴精不貴多。獨沽一味豬骨粥,用上新鮮連肉豬骨;淡菜洗完又洗去淨細沙,爆香才下煲;粥在車仔再滾時加入少量皮蛋,一碗粥特別綿。
糖水只三款:喳咋,香濃;綠豆沙,煲到起沙,下大把臭草平衡涼性;腐竹薏米糖水,順滑卻不漿口。豬皮蘿蔔炆得入味;來貨腸粉也特別加工煎出一層薄脆。這些烹煮講究分量和時間掌握,全是磨人的工夫。每日阿細六時多起身,煲糖水煮糯米飯三個小時左右,接着開鋪,中間瞌一陣,收鋪已經午夜。阿細坦言年紀大了,愈感辛苦,人做到愈來愈瘦。自己朝朝掌廚免不了,近年樓面就和三弟兩家人輪流做。
牛雜強,闖出名堂
早在父親年代,強記已是灣仔有名的街邊車仔檔。話說父親吳志強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從廣東寶安走難來港,做過電車車長、在羅素街開過大牌檔,因為爛賭輸光,1951年開始在鵝頸橋側賣牛雜和牛雜粥,街坊叫他「牛雜強」。1970年,益新飯店的大廚教他煮糯米飯,同時來自澳門的紅顏知己教他賣喳咋;從此,強記多了糯米飯和糖水。
「我十歲時已經坐在馬路欄杆『睇鬼』。哎呀!走鬼呀!跟着推入後巷。」半世紀前的慌亂,阿細歷歷在目。六七歲他就跟父親開檔,「他賣牛雜時,放下我們幾兄弟,我們是街童,找些紙皮盒已經玩一餐。」一家七口上柴灣公屋前,就住在鵝頸橋側的天棚木屋,「漏水就拿盆來接;我們真是捱過,豬油撈飯捱過,腐乳送飯又捱過。」
父母很早分開了,阿細在街頭長大,十三四歲就進入江湖。「那時灣仔有很多江湖人士,感染到甚麼都講『雷氣』。」阿細憶述輕狂歲月自己「想事不深入,想做就去做」。那時義氣先行,諢號「糖水細」的他,常常為朋友打架群毆。父親為口奔馳,有時勸他幫手看檔,「唔好咁百厭!」
阿細強調,那個階段過去了。「人大了,我已結婚,有兩個兒子,我也要為他們着想。」97年,他建議父親入鋪,「那時街邊檔已經式微,我們被市政拉了很多次,不斷罰錢、充公搵食架生。」就在長期擺賣的馬師道上租了現址小鋪位,同年他正式接手強記,帶着三弟少明做到今天。
「覺得很自豪,因為我爸爸很出名,那種自豪感跟在江湖的自豪感是兩回事。當我站在檔口,我知道客人來自四方八面,有的光顧了很久,我知道我需要放心機下去了。」
執着的基因
阿細第一碗糯米飯是父親煮的,味道早忘了,但父親的堅持深烙腦海:「八號風球或者傷了腿,他也堅持開工。六六、六七年暴動,沒巴士沒電車,周街『菠蘿』他也堅持搭貨車尾,由柴灣來到灣仔。」他發現父親煮得出色,不少人慕名而至。他「不想影衰爸爸」,着實有壓力。幸好他有爸爸的「執着」基因,若然失手食物煮不好,他整天都不開心。「有時回家望望大腿,為何紅了?因為糯米飯不熱不好吃,爐不熱就打不開糯米飯。」寒天企檔,站近火爐一晚,腿也炙紅了。
阿細回憶,入鋪初時自己很火爆。「我當這裏是武館,請了夥計,枱椅抹得不乾淨,我即刻反枱。」今天,24歲的大兒子Elvis有意接手家業,放工放假主動來跟他學師,第一樣就是學抹枱,「做飲食業一定要乾淨企理。」Elvis很認同。阿細指兒子降龍十八掌,一式也未得。12歲開始就來店幫手的Elvis道來實情:「我只能從旁看他煮飯。他對出品很執着很嚴格,最多讓我打飯——打鬆糯米飯。」
時間 親情
今天,強記的食客版圖由父親的香港十八區,拓闊至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遊客常常十盒八盒的外賣糯米飯。只是,近幾年米芝蓮的加持,父親已經看不到。
夜風吹來,店前樹搖、影動。阿細憶述:「我好記得爸爸走前一個月,我去拜阿嫲和祖先。爸爸搭着我膊頭。他說:『少峰,你如果不是選擇江湖那條路,你會很成功。』」父親一直無病無痛,2011年中風遽然離世。
日復日蒸煮煲,是漫長的修煉,火爆的阿細變得沉着內斂。「在江湖上有得有失:得的就是多了很多朋友兄弟;失是失去了時間,其實我應該放時間在爸爸的生意上。」往事並不如煙,父親一直在心頭。
「多少位呀?裏面有位坐的!」每次經過強記,都聽到老闆娘賣力揚聲,炒麵煎腸粉收錢如三頭六臂。阿細有時累了,走到馬路邊點煙提提神,但雙眼一直留駐小店,「我甚麼運氣也沒有,最好是娶了一個最好的老婆。」當年因為妻兒,他才決意轉投飲食江湖。
「以前很懶惰,常不開鋪。」兄弟其中一個想休息,就齊齊放假。客人經常摸門釘,又愛又恨。「現在大家有共識,都想留些東西給下一代,也不想爸爸辛苦留下的名字,或者這麼好的食物失傳了。」一年前,阿細榮升爺爺,對血脈親情、店號傳承更加在意。
在廚房,手只一對。當年阿細放棄了父親起家卻工夫繁瑣的牛雜,只是20年來不時有老街坊問他何時再賣。「以前牛雜很便宜,幾毫子一斤;現在一副賣千多元,來貨貴,賣不起錢……將來有機會,我會開一間正式的店鋪賣牛雜,讓街坊緬懷一下。」二十多個寒暑,阿細守着強記,將老父的美食發揚光大,但心裏,像一幅砌圖,尚欠一塊。
撰文:韓潔瑤
攝影:關永浩、梁偉德、陳秉謙
強記美食
地址:灣仔駱克道382號莊士企業大廈地下
電話:2572 5207
營業時間:星期一至日 12:00nn-1:00am
http://bit.ly/2QJwQ7D
===================================
立即Subscribe我哋YouTube頻道:http://bit.ly/2Mc1aZA (飲食男女)
新店食評,名家食譜,一App睇晒!
立即免費下載飲食男女App: http://onelink.to/etwapp
《飲食男女》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eatandtravel
飲食男女網站:http://etw.hk
Follow我哋Instagram,睇更多靚片靚相:http://bit.ly/2J4wWlC (@eat_travel_weekly)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BJr7IT0nWAg/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