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冬至,北半球白天最短的日子;今天6:35日出,17:10日落,白天長度為10小時35分鐘。
祝大家冬節快樂!
今天是冬至,進入冬至後,代表北半球的冬天真正來臨囉!所以台語稱這天叫「冬節」。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為太陽到達黃經270°時的日子,落在國曆12月21日到12月23日之間。
冬至這一天因為陽光直射南回歸線,造成北半球白天最短而黑夜最長的情形,因此冬至日也稱為「長至節」或「短至節」。
過了冬至之後,日光照射逐漸北移,白天就越來越長,黑夜也越來越短了。古時候的人也會以冬至的天氣來預測過年的天氣,有句話說「乾冬至,濕過年」,它的意思就是:冬至這天如果是好天氣的話,過年時很可能會下雨。
從前,冬至對人們來說是個大日子,民間的冬至活動一點都不遜於過年。俗話說:「冬至大如年」,所以一般人也把冬至稱為「冬節」。古時候的皇帝,在這一天還會祭天和拜祖先,並且宣佈文武百官放假一天,可見冬至是十分受到重視的。
自古以來,農夫們一年的辛苦耕作就是希望能有好收穫,倉庫裡有著充足的糧食,能夠飽暖的度過一個寒冷的冬天,並且過個好年。此時正是農人們休養生息的時節,等到來春再開始為新來的一年做準備?
冬至前是漁夫們捕捉烏魚的好時機,一直到冬至都可以有豐富的漁獲。此時,漁夫們還會製作「烏魚子」。在寒冷的冬天裡,「烏魚子」可是沿海漁民們一項重要的收入。
冬至時節也是聖誕紅的盛開時期,配合耶誕節的來臨,除了光鮮奪目的聖誕樹外,再加上聖誕紅的點綴,為寒冷的耶誕節更增添幾分色彩與暖意。
想到冬至,就想到湯圓。在冬至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搓湯圓,煮好吃的湯圓讓大家大快朵頤一番;由於冬至到來代表一年即將結束,因此俗話說「冬至圓仔呷落加一歲」,意即吃了湯圓就算是又長了一歲。
過了冬至,也意味著快過農曆年了,大家不妨趁著現在,為未來的一年好好的作規劃吧。祝冬至快樂!哲生原力與你同在^_^
(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周文郁攝於1987年12月22日)
冬至農曆國曆 在 知史 Facebook 八卦
《崇禎曆書》——中國農曆的巔峰 | 生活知史
中國歷代皇朝都十分重視曆法,並視制定及頒布曆法是皇權的象徵。從干支曆到清末轉用西曆,中國產生了超過一百部曆法。但是今天我們所用的農曆,就是在崇禎年間奠定。有明一代,都是使用元代郭守敬等人制定的《授時曆》,這套曆法在運行了三百多年後發現誤差開始漸漸擴大,在1629年欽天監預報日食明顯出錯。於是,崇禎帝下令要重修曆法,開啟了中國農曆上最大的變革。
中國曆法以冬至回歸年為基準確定一年的長度,以太陽的運行劃分二十四節氣,以月球的運行定朔望月,並透過大量觀測和計算預測天文現象,來確定曆法的運作。但是這當中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僅僅通過肉眼觀察數據,難以準確預測未來一年的長度,日積月累就會出現誤差。而明末,一批傳教士來到中國,同時帶來了西方的天文學。例如龍華民、羅雅谷、鄧玉函、湯若望等人在中國期間紛紛翻譯西方的天文學、數學著作,並且帶來嚴謹的數學方式計算天象。如徐光啟等有識之士發現這種方法更能準確地計算曆法,於是在1629年,舊曆法出錯的情況下,他們有了機會以新的方法修編曆法。
他們用了七年時間,重頭開始研究了一次曆法。從最基本的天文學計算方式、到這些理論推算得出的天文表,然後再編訂曆法,前後共寫了137卷,也就是《崇禎曆書》。《崇禎曆書》在1634年編完之後並沒有立即頒行,而是進行了為期十年的觀察,《明史·曆志》中記載當時一眾天文學家就著日食、月食、水星、火星等活動進行預測,發現新曆法準確無誤。
只可惜,正準備頒布時,明朝就滅亡了。幸得湯若望以其身份保存了《崇禎曆書》,順治帝將其更名為《西洋新法曆書》。這套曆法原則被稱為時憲曆,時至今日中國通行的農曆「紫金曆」,也是基於同一原則制定。
#知史 #生活知史
#中國歷史 #中国文化 #古代 #古代曆法
#明代 #徐光啟 #湯若望 #農曆
冬至農曆國曆 在 Facebook 八卦
2021/02/03
今天是立春!好的開始讓你牛年旺整年。
要吃什麼、要做什麼?什麼不能做?努力看這裡。
所謂立春,意思是「春天開始之日」,而「立」是「開始」的意思。立春乃二十四個節氣當中之一,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雨水、驚蟄、清明、穀雨、小滿、芒種、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等二十四個節氣。
立春的習俗:
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新春的開始,並同時賦予新的希望而產生的活動。立春又名為「打春」、「咬春」,或稱「報春」。
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分為預演及正式迎春。事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再正式迎春,目的是把春天接回來。
咬春:即為食用春天的食物。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用蔥、蒜、椒、薑、芥五種辛辣食物調和而成)等。
踏春:也稱為春遊。在立春後,春暖花開的日子,與親友外出遊玩賞景。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在東漢時泥塑「土牛」表示立春。盛行於唐宋兩代。將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
立春什麼不能做?
1.出嫁的女子最好不要回娘家。
2.立春之日不要搬家。
3.立春之日不可與人吵架、爭執。
4.立春之日不理髮,理髮則不吉利。
5.立春之日不看病。
6立春之日不要躺著。
立春要吃什麼?
立春要吃春捲,用餅皮包裹生菜,祈求身體健康,也稱之為「咬春」,也象徵好運和財富。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新的一年開始,規劃安排、打好基礎。
如果過去一年被衰事纏身、病苦折磨可以使用淨身法,在立春11點-13點用用菊花、艾葉、甘草、榕樹葉、老薑片,每一種各7片,放在熱水浸泡後清潔全身,若能泡澡更好。
想增加財運的話,在立春早上9點-11點,到自己住家西方的開戶銀行,存入168元、、1680元或16800元,衡量自己經濟存入即可,一直保持到元宵節(2月26日)再動用,可以讓自己的財庫在新的一年有飽滿財氣,若不方便去存款,可以在這個時間放入這個額數到皮包裡。
從立春後就正式進入牛年,並非一般人誤解要大年初一才算牛年,因此從立春後出生的嬰兒都是屬牛的。有句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指的就是立春這個節氣,立春作為24節氣之首,既然是新的一年開始,作一些開運法是相當有效的。
今3日適逢農曆12月22日的節氣「立春」,象徵春天開始,晚上10時59分便正式告別庚子鼠年,踏入辛丑牛年!
國曆2月3至5日太陽過黃經315度為「立春」。立是「開始」,春則含有「蠢動」之意,立春表示萬物開始有生氣,又象徵春天的開始。俗話說「好的開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今天開始到5日,有空可以到銀行「過財氣」、「吸財氣」,因為立春存錢象徵「錢入財庫」,開運將可帶來一整年好運。
冬至農曆國曆 在 冬至是哪一天??(請用手機內行事曆確認) - Mobile01 的八卦
冬至 是哪一天??(請用手機內行事曆確認) - Dopod P800w12/21(國)=24(農)(Sony Ericsson 第2頁) ... 請問冬至及清明是依照農曆或國曆?... 冬至(國曆12月21或22或23日). ... <看更多>
冬至農曆國曆 在 Re: [閒聊] 二十四節氣- 看板NDHU_GILM98 的八卦
(1)
節氣是中國古代人制定的,是農業社會據以農耕的參考,
反應的是一年四季的變化。節氣是以地球在公轉軌道的位置,
從春分點起算,每15度設定一個節氣,
廿四個節氣剛好360度,地球繞太陽一圈,第二年從頭開始。
西曆就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規則訂定的,
而地球公轉就是產生一年四季變化的原因。
所以節氣雖然是農曆的制度(西曆不採用),但是用西曆來計算節氣會比較容易。
中國的農民曆是採用所謂陰陽合曆(不是單純的陰曆),
暨考量月球繞地球的規則(陰曆,用以定月份),
也考量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規則(陽曆,據以訂年)。
但二者不是單純的倍數關係,所以兩個常常不相統一,置閏或設節氣就會比較複雜。
每年要欽天監(古代皇帝的天文官)計算又計算才能頒佈。
算錯了,造成陰陽不調和,還會被砍頭。
現行的農民曆是經過明朝來華的天主教士利瑪竇利用西方科學知識加以修正調整。
(2)
我國的農曆屬於陰陽合曆的一種,他的24節氣與太陽有關,
而每個月的長度與始末則與太陰(月亮)有關。
冬至與清明等屬於24節氣,在農曆裡沒有一個固定的曆日與其對應,
而在國曆(陽曆)裡則有。不過在國曆中我們看不見24節氣的出現,
因為外國人在陽曆上只訂定兩分兩至點,也就是春分、夏至、秋分以及冬至。
而我們的農曆則排定了24節氣,因為他必須根據節氣來排訂閏月。
由於24節氣是依據太陽的位置來決定,與太陽有密切關係,
因此節氣的時間會出現在國曆中的固定日期,只因數小時的差異而有前後一天的差異,
好像跟著國曆來決定一樣,其實這只是因為兩者都根據太陽來決定所造成的現象。
資料來源:奇摩知識家
維基百科只有說是依照太陽運行的角度來定義節慶,並沒有直接說24節慶是算國曆。
陽曆就是國曆,說節慶是依照陽曆來算,我可以接受,但並不代表就不是算農曆。
因為農曆本身已經是陰陽合曆,所以呢?節慶到底算農曆還是國曆,是不是都對呢?
那為什麼普遍大家都認為節慶是算農曆呢?
我想是因為中國人會照農曆來做一些習俗 EX冬至要吃湯圓、拜祖先,
但國曆就只是標明"冬至"─冬天最冷的一天。
而且現在很多農曆的資訊也會寫在國曆上,所以就傻傻分不清楚啦!!!
國曆不會寫在農曆上,但農曆會寫在國曆上。
長久下來,自然而來大家都認為節慶是看農曆,大概就是這樣原因吧!
所以結論,農曆國曆都對。
話說,我這麼認真幹嘛@@
※ 引述《mgzx ( )》之銘言:
: 起源
: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即太極圖中四
: 象的(太陽)、長至、夏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冬至)。在春秋兩季各
: 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四象
: ,即四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八卦三爻),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
: 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
: 也有提到陰陽(日月運行)、四時(四季)、八位(八卦)、十二度(時辰)、二十四節氣等概念
: 。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曆》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 二十四節氣每一個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二十四節氣又
: 分為12個節氣和12個中氣,一一相間。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所以在陽曆
: 中它們的日期是相對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在6日,中氣在21日,下半年的節氣在8日,中
: 氣在23日,二者前後不差1~2日。
: 二十四節氣的命名反應了季節、氣候現象、氣候變化三種。 反應季節的是立春、春分、
: 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稱八位; 反應氣候現象的是驚蟄、清明、小
: 滿、芒種; 反應氣候變化的有雨水、穀雨、小暑、大暑、處暑、白露、寒露、霜降、小
: 雪、大雪、小寒、大寒。
: 現代人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準確地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具體時間:
: 春季
: 立春 太陽位於黃經315度,2月2-5日交節
: 雨水 太陽位於黃經330度,2月18-20日交節
: 驚蟄 太陽位於黃經345度,3月5-7日交節
: 春分 太陽位於黃經0度,3月20-22日交節
: 清明 太陽位於黃經15度,4月4-6日交節
: 穀雨 太陽位於黃經30度,4月19-21日交節
: 夏季
: 立夏 太陽位於黃經45度,5月5-7日交節
: 小滿 太陽位於黃經60度,5月20-22日交節
: 芒種 太陽位於黃經75度,6月5-7日交節
: 夏至 太陽位於黃經90度,6月21-22日交節
: 小暑 太陽位於黃經105度,7月6-8日交節
: 大暑 太陽位於黃經120度,7月22-24日交節
: 秋季
: 立秋 太陽位於黃經135度,8月7-9日交節
: 處暑 太陽位於黃經150度,8月22-24日交節
: 白露 太陽位於黃經165度,9月7-9日交節
: 秋分 太陽位於黃經180度,9月22-24日交節
: 寒露 太陽位於黃經195度,10月8-9日交節
: 霜降 太陽位於黃經210度,10月23-24日交節
: 冬季
: 立冬 太陽位於黃經225度,11月7-8日交節
: 小雪 太陽位於黃經240度,11月22-23日交節
: 大雪 太陽位於黃經255度,12月6-8日交節
: 冬至 太陽位於黃經270度,12月21-23日交節
: 小寒 太陽位於黃經285度,1月5-7日交節
: 大寒 太陽位於黃經300度,1月20-21日交節
: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8C%E5%8D%81%E5%9B%9B%E7%AF%80%E6%B0%A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7.243.9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