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父母都給我聽好❌😡
相信大家常常會在公眾場合看到
有很多家長會大庭廣眾之下打罵小孩😥
而且是真的打很用力的那種!
我認為家庭教育對小孩的影響非常大!
小孩是接收者,家長們對他做的一舉一動,
小孩都很有可能會模仿起來,甚至用上未來!
要是小孩學起來以後對待人也這樣呢?
父母是不是又會責罵?
我甚至聽過有很多父母都認為小孩的調皮,
都是因為小孩在外面學壞所導致的!
麻煩!如果你不想當社會毒瘤的話,
請務必多看個體心理學方面的書!
對你們教育上會有一定的幫助。
#很簡單 #我只是個看不下去的路人罷了。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5萬的網紅鍾明軒,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最近常常在公眾場合會看到 很多家長會公眾場合打罵自己的小孩 而且是真的用力打的那種! 大家應該都很清楚! 家庭教育對小孩的影響明明很大! 但家長們絲毫不在意自己對小孩所做的一舉一動! 他們難道不知道小孩很有可能會模仿起來用上未來嗎?! 我也很常聽到有很多父母都認為小孩的調皮, 都是因為小孩在外面...
個體心理學 在 Facebook 八卦
▍你是否具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
有一次,我在心理諮商室接待了一位因為人際關係問題飽受困擾的來訪者。原來,這位來訪者和他同寢室的一位室友特別合不來。
合不來的主要原因是,當那位室友需要幫助的時候,我的這位來訪者總是會盡力幫助;但是當他需要幫助的時候,對方卻總是擺出一臉嫌棄的表情。
「老師,當我解出一道物理難題,他問我方法的時候,我會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我的解題思路。但是當他解出難題的時候,我問他方法,他卻會說:『我憑什麼要告訴你?』」
「我覺得這太不公平了。一想到這些事情,我就氣得渾身發抖。」我的來訪者越說越生氣。
「看起來你的室友好像打破了人際交往過程中的互惠法則。因為你在不停地為他付出,而他卻沒有採取同樣的方式回報你。既然這樣,當他再向你提出請求的時候,你為什麼不敢拒絕他呢?」我反問來訪者說。
「不知道為什麼,我感覺拒絕別人的話,總是很難說出口,我不想得罪人。」來訪者低下了頭,輕聲地說道。
除此之外,我還觀察到一點。這位來訪者找我做心理諮商的時候,表現得過於客氣和禮貌。他經常會說:「老師,抱歉耽誤您這麼長時間。」「老師,抱歉出了這麼多難題給您。」「老師,希望我的問題不要影響你的情緒。」
過度的客氣和禮貌,其實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種表現。後來我就問這位來訪者說:「你是不是特別害怕被別人討厭?」
「當然,老師,我想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我希望室友能夠按照我對他的那種方式—友好地對待我,難道這個想法有錯嗎?」學生急切反問道。
我回答學生說:「這個想法看起來沒錯。但實際上,這個想法很容易成為一個人精神痛苦的來源。我們可以努力地做到與人為善,但是我們卻不應該強求自己被每一個人喜歡。」
「因為努力做到與人為善,是你自己可以控制的;然而別人是否會喜歡你,則是你不能控制的。而過度執著於掌控別人對你的想法—希望某個人一定要按照你對他的方式友好地對待你,就很容易讓你產生挫敗感。」我繼續向學生解釋道。
聽完我的話,學生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我曾經讀過一本有關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書—《被討厭的勇氣》,書中有一個觀點非常抓人眼球—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為什麼這樣說呢?
因為當你特別害怕被別人討厭的時候,你就會努力去迎合每一個人。在迎合別人的同時,你還會對別人產生更多的期待—例如,希望別人能夠喜歡你。一旦別人沒有喜歡你,或者沒有按照預想的方式對待你,你就很容易在心理上遭受折磨,反覆思考如何才能改善人際關係,從而導致心情鬱鬱。
而當你敢於承認並且願意接納「無論你做了什麼,有些人就是會不喜歡你、看你不爽甚至還會討厭你」這個事實的時候,尤其是當你不再強求對方一定要喜歡你的時候,你就會活得很灑脫,進而獲得精神上的自由。
我的一個學心理學的朋友曾經問我:「你知道為什麼爛好人特別容易生病嗎?」
他的回答是:因為爛好人最怕得罪人,害怕被別人討厭,特別在乎別人的看法,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就會顯得很敏感。這樣一來,他們在精神上始終得不到放鬆,有憤怒的情緒也不敢表達。由於心理上始終處於壓力之下,身體也自然容易出現問題。
曾經的我,也是一個特別害怕被討厭的人。在向學生上幸福課的時候,最讓我難受的事情就是,有的學生會在課堂上說話、玩手機或者打瞌睡。這讓我感覺他們討厭上幸福課。
雖然大部分學生都能做到非常認真聽課,對課程的評價也很高,但始終有少數學生,無論我多麼賣力地講課,他們就是無動於衷。開始的時候,我感覺很洩氣,從而影響整個人上課的狀態。
這讓我隱隱約約地產生了一種習得性無助感:「我如此賣力地上課,為什麼卻得不到你們的認可?」
以至於有一段時間,我經常做一個惡夢:我一個人在那裡不停地賣力講課,但是學生卻一個接一個從教室裡走了。在夢中的我,感覺非常無助和絕望。
後來,我透過不斷自我反省,認知到,自己其實也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特別渴望得到別人認可的人,我也缺少能夠承受被別人討厭的勇氣。即使是在課堂之外,處理其他人際關係的時候,我也很容易感覺心累,患得患失,活得一點都不灑脫。
有時候,我在網路上發表新的文章之後,會害怕去看評論。因為我特別擔心看到負面評價,擔心自己寫的文字被別人討厭。
後來我慢慢發現,無論是多麼厲害的人,寫出多麼棒的文章,被討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反過來說,如果在網路上發表的文章沒有任何人提出負面看法,那就只能說明這篇文章還不夠紅。
就像我之前出新書,剛開始在網路上銷售的時候,幾乎是清一色的好評,我知道,那都是我的朋友或學生寫的評價。從另外一個側面來說,這說明書的銷量還很一般,只賣給了很少一部分人。有趣的是,當我在網路上看到第一則負評之後,沒多久,我的新書就開始加印了。
也就是說,活在這個世界上,被人討厭幾乎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如果一個人從來都沒有被別人討厭過,很可能是因為這個人活得太封閉,或者是生活圈子太小,根本就沒有機會被別人討厭。
請不要誤會,我的目的不是鼓勵大家去做讓人討厭的人。我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不要心懷「讓每一個人都喜歡自己」的幻想,因為這種過分的執著,只會讓自己更加痛苦。
那麼,如何才能鼓起「被人討厭的勇氣」呢?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作者提到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叫作「課題分離」。
什麼叫作「課題分離」呢?有一則諺語是這樣講的:你可以將馬牽到水旁,但是你不能強迫馬一定要喝水。
在這則諺語當中,將馬牽到水旁,是你的課題。而馬是否要飲水,則是馬的課題。而「課題分離」的意思就是,我們只能保證完成自己的課題—把馬牽到水旁。而馬是否願意飲水—那是馬的課題,我們不應該去干涉,要求馬一定要飲水。
回到開頭的那個案例當中,我的來訪者對他的室友有著深深的怨念:「為什麼我對室友這麼好,室友卻這麼討厭我?」
我應該告訴來訪者的是:「你非常友善地對待室友,這說明你已經順利地完成了自己的課題。而對方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對待你,那不是你的課題,而是對方的課題。很明顯,對方沒有很好地完成他自己的課題,這不是你的錯誤。所以,請不要用對方的粗俗無禮,來懲罰可憐的自己。」
再舉一個例子。和我住同一棟樓的一個鄰居,雖然接觸不多,但是他以前見到我都很熱情。後來不知道為什麼,見面連招呼都不打了。我仔細回想了和對方交往的所有細節,覺得自己並沒有做錯什麼事情。
開始的時候,我的心情很受影響,也曾嘗試和對方好好聊聊,但是對方的臉上一直都是厭煩的神情,不想和我好好聊下去。這件事情,一度讓我鬱悶了很長時間。
後來,我忽然想到了「課題分離」這個概念。既然在整個事件當中,我什麼都沒有做錯,那我何必要為這件事情悶悶不樂,拿別人的情緒來懲罰自己?沒有處理好情緒的是對方,這是他的課題,不是我的課題。而我能做的,就是確保把自己的課題完成好。
想到這裡,我的心情舒暢了很多。自從我理解了「課題分離」這個理念之後,我覺得自己身上增加了很多「不害怕被人討厭」的勇氣。
.
本文摘自《#情緒掌控_決定你的人生格局》
別讓1%的情緒失控,毀了你99%的努力
作者:宋曉東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其實過度付出,或者努力迎合他人,很難不在心中產生對他人的期待。而期待容易造成失落,持續性的失落則讓人沮喪。
某種程度上,我們的失落或沮喪,我們自己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透過覺察,儘管可能依然失落,但不至於沮喪,也可能對自己多些疼惜。
最近聽到一些朋友一直在家,壓力很大。課題分離,一直是我拿來減壓的概念—把對方要承受的功課,還給他。
岸見一郎先生的說法,版面上介紹很多次了。在目前危難的時機點,再拿出來複習,降低對他人的期待,能活下來都不容易。
祝願您,別拿對方的莽撞無理,來處罰辛苦的自己!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個體心理學 在 吳若權 Facebook 八卦
📌【試著與自己相處】
每天給自己一段獨處時間,
靜下心來好好地跟自己對話,
傾聽內在的聲音,
將會帶領你去接納真實的自己。
… … … … …
自從日本暢銷作家岸見一郎出版《被討厭的勇氣》,將阿德勒個體心理學原理應用在生活裡人際關係的相處上,許多年輕朋友都把「被討厭的勇氣」,當作碰到人際關係相處難題時,對自己的勉勵。
問題是,當你培養了足夠的「被討厭的勇氣」,回到獨處的時光,
#你是否還喜歡真正的自己?
這個問題的答案,牽涉到下面兩種成因:
1.你是「主動」獨處;或是
2.你是「被動」獨處?
如果你每天都會主動給自己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靜下心來好好地與自己對話,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這一段獨處的時光,將會帶領你與自己更靠近、更理解、也更有勇氣,接納真實的自己。
反之,若是被動的獨處。因為此時此刻大家都在忙,或是事先沒有約好,找不到可以一起相聚的朋友,而必須獨處;或是本來就不擅長處理對外的人際關係,而必須不甘不願地讓自己面對獨處的時刻,這時候,就不只是要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可能還需要更多被自己討厭的勇氣。
該如何單獨自處而不會感覺孤單呢?在此分享三個秘訣,
🍡第一個是:主動讓自己孤獨;
🍡第二個是:習慣讓自己孤獨;
🍡第三個是:享受讓自己孤獨。
這是通往幸福的必要學習,它會為你的人生帶來莫大的勇氣與力量。
結語:
🎈單獨自處,可以和自己深度對話,往自己內心深處的小徑,緩緩地走去。跟一大群人在一起時,還能夠自處,那是一種層次更高的獨處。不必討好或配合別人,隨時都能覺察到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
🎈和別人相處的時候,內在依然安適得像是在獨處,這才是阿德勒心理個體心理學的真正境界,也就是把握「人我界線」和「課題分離」的兩項原則,無論再怎麼熱鬧或孤獨,你都能夠保有真正完整的自我,不隨別人的意念起舞,不受他人的情緒左右。
#無論再怎麼熱鬧或孤獨,也不隨別人的意念起舞。
摘錄自若權新書《再難過,也終會度過》
⏰立刻下單擁有:博客來→https://pse.is/NBQJ4
👦若權見面會【台中場】:
2020/08/15(星期六)下午3點,台中廣三SOGO
完全免費,但請電話報名,預約座席:04-2325-0611
個體心理學 在 鍾明軒 Youtube 的評價
最近常常在公眾場合會看到
很多家長會公眾場合打罵自己的小孩
而且是真的用力打的那種!
大家應該都很清楚!
家庭教育對小孩的影響明明很大!
但家長們絲毫不在意自己對小孩所做的一舉一動!
他們難道不知道小孩很有可能會模仿起來用上未來嗎?!
我也很常聽到有很多父母都認為小孩的調皮,
都是因為小孩在外面學壞所導致的.....
拜託!如果你不想當社會毒瘤的話,
請多看一點個體心理學方面的書!
對你教育上會有幫助。
ps: 我只是個看不下去的路人罷了🙄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NvQBueX5o9Y/hqdefault.jpg)
個體心理學 在 文森說書 Youtube 的評價
你聽過《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嗎?
我從朋友口中已經聽過7582遍
但我
----就是沒看。
可就在這7582次的提醒之下
我就在某次逛書局看到一本阿德勒的著作
上網一查
這本《自卑與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竟是少數阿德勒親自撰寫的書籍
於是結帳,甚至我快到沒有去注意價錢
等我閱卷完畢
只感到
「管他賣多少,反正一定值得」
贊助支持: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join
你可以在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上找到我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E6%96%87%E6%A3%AE%E8%AA%AA%E6%9B%B8/id1513786617
我的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vincent_reading/
我的Email: readrwork@gmail.com
若喜歡我的影片或頻道,可以訂閱頻道和分享給朋友,謝謝拉
訂閱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PgGtH2PxZ9xR0ehzQ27FHw?sub_confirmation=1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GeGv4AEC0/hqdefault.jpg)
個體心理學 在 快樂大學Happiness University Youtube 的評價
熊仁謙說書秀:《為愛徬徨的勇氣》
不懂這件事情,愛與被愛都不會幸福!?
愛情之前,你必須先認識的「匱乏感」。
-
公開分享臉書貼文,參加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kumasmokshah/videos/253737468637769/
等不及的朋友,也可以直接到博客來下訂: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9278
-
🏅快樂大學十二月的工作坊上線囉:
覺得自己工作時容易想太多、覺得被針對?
覺得自己容易擔心自己做了什麼,就毀了一切;感到強大的壓力?
覺得自己不但讓自已感到窒息、也讓另一半感到窒息?
《印度認知學:拆解焦慮感調酒》就是為你設計的!來看看細節吧👇🏻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1811101553599149688780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W3Wgheqyzvo/hqdefault.jpg)
個體心理學 在 為何阿德勒心理學又叫「個體心理學」? - YouTube 的八卦
阿德勒心理學又叫「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強調人之「完整」與「獨立」的特性。台灣阿德勒心理學會深度導讀讀書會台北場次,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