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又要來寫長文小說了,不過今天暫且放下去年選舉前「萊爾」、 「酸奶」、「臭奶」的情緒,好好聊一下醫師生涯的甘苦談…
30多年醫師生涯, 現今自認醫術純熟了,但回想過去,其實也有經歷菜鳥的階段,記得20多年前有次去幼兒園幫幼童體檢,看到一個瞳孔放大的小男孩,當時心頭一驚,以我們神經科醫師的立場, 瞳孔放大, 那豈不快掛了, 但看那小男孩活力甚佳, 滿園飛舞, 心理實在困惑, 後來詢問老師才知道家長每晚都幫他點散瞳劑來預防近視加深, 當時覺得真的糗斃了, 這麼小小的tip都沒想到,菜鳥就是菜鳥。
大家不要覺得好笑,實戰經驗和腦袋知識有時實在搭不起來 ,記得我已經披醫師長袍了,有次被別的醫師照會去看一對姊弟,他們的病史是下肢突然僵直、動彈不得,當時在病房左敲敲右看看,實在找不出神經病杜在哪個level ,只好回頭再仔細詢問病史, 後來媽媽才透漏因小孩學游泳, 自己對他們要求甚高,於是昨天游泳課前讓他們喝了肌酸飲料,沒想到今天上課回來就變這樣,後來住院醫師去review 了paper ,說可能是這種飲料的某個成分造成(但我沒經驗),還有另一可能是媽媽要求過高,姊弟的心理壓力造成身體病症,這和hysteria純粹因心理壓力裝出來的又不同, 不過還好姊弟倆打了點滴兩三天,代謝物排出後, 症狀就改善了,這病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這種飲料的神奇效果,而是住院時弟弟因兩眼瞳孔放大, 被年輕醫生逮去做腦部MRI,典型的沒把神經病灶level搞清楚就去做昂貴檢查的案例 ,不過學生被我K幾次後就記得了, 沒抽搐,意識滿分,無12對腦神經病變,那麼該懷疑的神經病杜還是往腦部以下找吧, 後來這對姊弟證實是神經unit 最終端的肌病變,至於有沒有心理因素貢獻,不得而知。
醫院是小型社會的縮影, 有病須靠醫學常識診斷, 有其他隱情要靠敏銳度細細探究…
『我剛當上主治醫師不久,遇到一位單親媽媽帶著三個姊弟來門診就診,三姊弟的主訴是晚上夜咳得很厲害,咳到睡不著 ,我給的診斷是過敏性氣管炎,打算開些支氣管擴張劑、抗組織胺和短期類固醇給他們,但媽媽一直強調晚上會出現極大的喘鳴聲,合併呼吸困難,怕他們缺氧,要求要住院治療,當時聽診實在不覺得三姊弟會有如媽媽描述的嚴重症狀,但有些過敏病人,的確只遇到夜間冷空氣時才發作,媽媽一直強調症狀嚴重, 我只好簽床讓他們住院。
第二天一大早去查房, 護理師一直跟我抱怨說三姊弟大夜班在病房內嬉鬧,跑來跑去影響其他病人的休息,且他們晚上根本沒咳嗽,這時媽媽聽了趕緊接口,說她會約束小孩,再三強調他們半夜咳很厲害,要求我繼續讓他們住院。或許吧,小孩第一天入院,凡事新鮮,不受控制也很正常,於是同意他們再留一天。
隔天再去查房,護理師反映媽媽雖有盡力約束小孩,但小孩仍在自己的病房內嬉鬧,他們住的是三等床(當時本院尚未整建,還有820這種住5個人的病房),會影響同病房的其他病人,聽了主護護士的描述,媽媽有些心急,霹靂啪啦、滔滔不絕地解釋一堆理由,但我仔細聽診、評估,覺得三姊弟就算有症狀,也沒嚴重到需要住院的程度, 當下立刻要求他們出院返家,回門診追蹤即可, 接下來這一幕著實讓我震驚…
媽媽把我叫到一個四下無人之處,坦承她欺騙了我,她要求住院的目的,只為求小孩能得到每日3000元的住院保險給付,她還強調她有腦瘤,接下來就要去台大開刀了,可能一段時間無法工作,只得利用這方法事先籌措生活費。她一邊說一邊流淚,也懇求我的原諒(還一度雙膝跪地,被我連忙拉起),當下聽了有點震撼,也心中不忍,但再怎樣,健保和私人醫療保險都是所有被保險人的公共財,不能如此被濫用,隔天還是請他們出院,並請社福部門介入處理。
事後從社工那裏了解她們家的處境,媽媽並未和先生離婚,但先生長年不顧家, 家裡生計均由媽媽一人扛起,也算是另類的單親家庭。
台灣社會算是富裕,但還是會上演「朱門酒肉臭, 外有凍死骨」的戲碼,落入貧窮線底下的家庭,連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要靠這種手段才能達成,著實令人心噓不已! 雖然事隔多年, 腦海還是會浮現這對母子的身影,聯醫目前推行的「全人醫療」,就是秉持這個理念,醫生和病人之間,除了醫病關係外,也還有一些價值在其中。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寸草心個展、陳克華專訪 「生命中總有連舒伯特都要無聲以對的時刻。」 過去這兩年,正是我的無聲以対的時刻。從兩年前父親驟然過世的那一天起,一切音樂都失去了作用。 然而在理應無聲的時刻,我卻選擇了「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我大量寫詩大量發表。畫畫。出版。去了愛荷華國際作家寫作計畫。 至親過...
「主治醫師小說」的推薦目錄:
主治醫師小說 在 綠角財經筆記 Facebook 八卦
“醫師的內心世界”作者是Danielle Ofri。她是紐約貝爾維醫院的醫師。
這本書內容以作者親身經驗為主,搭配她與其他醫師的訪談,主題是行醫過程醫師所經歷的情緒。
作者回憶在自己大三時,在腫瘤醫學部見習。看一位研修醫師(Fellow),幫一位血癌患者施打化療藥物。桌上有兩瓶藥物,一個是靜脈注射,一個是脊髓腔內注射。該醫師先處理後者。
把藥物推送完,該醫師看向桌面時,頓時臉色發白。他打錯了。把靜脈內藥物打進脊髓腔內。後果嚴重。
後來作者在醫院遇到這位醫師時,他似乎一直被沉重的罪惡感壓得頭低低的。
罪惡感與愧疚感,是犯錯後的情緒。也因為對人造成重大傷害的可能,行醫的過程往往會伴隨著恐懼。醫師害怕自己做錯了。
作者回憶自己第一次主導急救過程的手足無措,腦中一片混亂,無法下達指令。就是恐懼達到極致時的麻痺作用。後來是比較資深的醫師伸出援手,化解危機。
醫療行為會影響患者的健康,有點適度的恐懼是合理的,也是小心謹慎的反應。假如一位醫師都不怕任何併發症,也完全不認為自己有判斷錯誤的可能,反而是可怕的事情。
醫師的養成過程涉及大量的學習。醫學生學理論知識。開始見習與實習時,每天都看到不同的疾病與程序,每樣都很新奇有趣。
在完成住院醫師訓練與主治醫師前面幾年後,醫師已經熟悉這個科別常見的問題與處理方式。學習與進步的快樂大幅減少,日常生活變成比較是不斷重覆已知技巧,完成工作的過程。
而且,醫師會看到許多對自己健康完全沒有責任感的人。
喝的爛醉,跟人打架,不斷進出急診的酒精成癮者。難以配合就算了。你要為他診治,還要小心不要被打。有糖尿病卻大吃甜食,造成血糖過高的患者。
這些人似乎可以把自己的健康搞壞,然後醫師就要負責把他治好。
日復一日的高壓工作、醫師開始發現,有些患者現代醫療幫助有限,也不是所有患者都值得救助。於是,開始產生職業倦怠,甚至物質濫用。
書中舉了一個醫師的例子。她在壓力下,如何一步步陷入酒癮與她重新出發後的職涯。
她的新工作有個優點,就是”每天都能上床睡覺”。
對於一般上班者而言,每天晚上可以睡覺似乎本該如此。但對許多醫師來說,譬如需要輪大夜班的婦產科醫師、急診科醫師,值病房班的內科醫師,與有急診刀要開的外科醫師,晚上能好好睡個覺是莫大的幸福。
許多醫師在值班時,會變得過度敏感。深怕自己漏掉呼叫器或手機的來電。往往自己在洗澡淋浴時,會覺得嘩啦啦的水聲中似乎有鈴聲。於是關掉水龍頭,仔細的聽。這個現象甚至會持續到不需要值班的時候,一聽到來電,人馬上跳起來,進入戒備狀況。
這些會讓醫師壓力過大,表現不好的情緒因素,我們如何處理呢?
傳統方法是不處理。
“你要當醫師,你就要撐得過去。”
“撐過去才是抗壓性夠強,能獨當一面的醫師。”
“大家都是這樣走過來的。”
這就是傳統做法。
書中提到,美國有醫院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推出身心安適(Wellness)計畫。除了要替醫療人員帶來身心健康,也要讓他們感覺到生活中的快樂豐足。
看到這裡我不禁想問,有多少台灣的醫療從業人員可以說自己的生活是”快樂豐足”的呢?
這本書每一章以實際案例解說一個行醫過程會遇到的情緒,從中帶出現代醫療環境與訓練過程會遇到的問題。
每章最後,是一位來自瓜地馬拉的三十幾歲非法移民,胡莉亞的故事。一章又一章,她的心臟衰竭症狀愈發明顯。這個沒有美國籍的人,能否排上心臟移植名單,最後結果如何?未知結局帶來一種看小說般的緊湊感,讓讀者一章又一章讀下去。
對於本身從事醫療工作,或者對醫療人員心理狀況有興趣的讀者,“醫師的內心世界”會是一本精彩的讀物。
主治醫師小說 在 陳佩琪Peggy Facebook 八卦
最近有人開始討論候選人的太太, 應該或不應該扮演什麼角色? 應該或不應該去從事什麼活動? 我的朋友常會心疼我生活面臨如此遽變, 總要我顧好自己的身體, 一切要量力而為。 先生也常說人生都是意外, 他棄醫從政, 實不在他的人生規劃中, 若沒有離譜的愛滋彈劾案, 他現在可能仍是一個單純的醫學中心的主治醫師而已! 有人問我: 悔叫夫婿覓封侯否? 我總是回答我支持先生的任何決定, 我只出席先生要我出席的會議或活動, 我只從事先生要我做的事情或工作, 媒體、名嘴或社會賢達如果對我這個人妻所從事的任何活動有任何建議, 請直接對我先生或先生的幕僚表明或建議, 只要他們認為我該做的事,我一概照做; 不該做的事,我一概不做。
最近監察院的人事同意案炒得沸沸揚揚, 其實也觸動了我內心最深切的痛,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 兩年前監察院是怎麼對付一個每天工作16小時, 分文未拿,幫台灣建立並執行器捐制度的醫師? 最近新聞常提到藍營北市選情低迷, 馬郝朱, 要聯合拉抬他們候選人的行情, 比照過去監察院”拱出”柯文哲的行徑,我真的想說 ,早知如此, 你們又何必當初?
大學時代, 我和先生偶爾會練練武功(看武俠小說) ,昨天先生說對手八千萬要打一場台北市長選戰, 其實是”揮刀自宮”。近年來貧富懸殊差距拉大, 揮霍的選舉, 不再為選民所認同, 贊成先生所說的,要打一場省錢的選戰。 每個候選人,欲練神功(奪大位),必先揮刀自宮(樽節經費), 台北市的太陽天天升起, ”日出東方,也不再唯「你們」不敗”。
(我很喜歡喝茶, 難得可以和醫院的同仁一起享受採茶樂)
主治醫師小說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寸草心個展、陳克華專訪
「生命中總有連舒伯特都要無聲以對的時刻。」
過去這兩年,正是我的無聲以対的時刻。從兩年前父親驟然過世的那一天起,一切音樂都失去了作用。
然而在理應無聲的時刻,我卻選擇了「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我大量寫詩大量發表。畫畫。出版。去了愛荷華國際作家寫作計畫。
至親過逝的傷痛,工作環境的壓力,中年危機的自我懷疑,使我陷入生命空前的茫然、悔恨和否定。至今我仍然沒有走出這場靈魂的暗夜。可謂一事無成。但最起碼,我做到了創作不懈。
這次在M藝廊「寸草心」的個展,有過去十年作品的精選回顧,也有全新的現代水墨的嘗試。
你,何不和我一起共度我55歲生命的黎明?
陳克華簡歷:
一九六一年生於台灣省花蓮市
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主治醫師
國立陽明大學眼科副教授 (2007-)
學歷 ︰
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得獎記錄(文藝類):
中國時報文學獎多次,聯合報文學獎多次, 「聯副新人月」新人,金鼎獎最佳
歌詞獎︰沈默的母親,金鼎獎最佳專輯︰台北的天空。中國時報五十週年青年
百傑獎《文藝類》,第一屆陽光詩獎, 中國新詩協會《八十九年度傑出詩人獎
》,台北文學獎新詩組得獎人《作品︰美麗深邃的亞細亞》,第三屆文薈獎報
導文學獎第一名。文建會台灣文學獎散文評審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
得獎記錄(藝術類):
2011 巴黎大獎優選獎
2012 南美獎西畫類版畫入選獎
2013 台陽美展版畫類入選獎
2014 全國美展版畫組入選獎
文字出版記錄︰共47本書(計有小說、新詩、散文、歌詞集等…)
個展:
花 (壓克力新作) ─台北榮總中正樓藝廊 / 台北 2014.0301-0331
情色情 (台灣人體攝影藝術大展) ─華山 / 台北 2014.0517-0616
攝影、數位版畫─台北榮總中正樓藝廊 / 台北 2014.1001-1031
當我們的愛還沒有名字─油畫展─M畫廊 / 台北 2014.10/05-10/31
華山攝影聯展─ 華山 / 台北 2014.11/7-11/10
男慾天堂─ 東海岸文教基金會 / 花蓮 2015.01/17-03/10
花叢中的男子─博藝畫廊 / 台北 20150625-07/19
花叢中的男子─高醫大 / 高雄 20150913-1009
騎鯨少年-油畫展 M畫廊 /台北 201510.04-10/31
末日聖嬰-圖像創作展 華山 /台北 20151119-23
外星曼陀羅展 M畫廊 /台北 2016. 07.05-07/31
策展單位: M畫廊 / M Gallery
展出日期:2017/07/06-29
開放時間:每日15:00-21:00(周一休館)
地址:台北市麗水街13巷7號(近東門站,永康街)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m2FsCPziUo/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J_Y9NmBDZKHZZr-hF_3tg5gOOdA)
主治醫師小說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欸」散文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 陳克華
內容簡介:
散文,從來不是我下筆的選擇
從來我就只是個詩人,不是別的。如果我曾寫過散文、劇本、小說,乃至歌詞,於我,這些都是詩的變形,或者一部分。對我而言,散文太囉嗦,太缺少文字的藝術性,承載太多「道」,太過老實一板一眼,太長。於我也沒有所謂散文詩,散文詩就是詩。因此我寫散文時其實是不甚快樂的,只覺「案牘勞形」。不似詩直指我心,又可揮灑變化,又少少幾個字。而我竟然就又要出版一本散文集了,結結實實十萬字餘,可見我平時有多「努力」又不快樂。
文學從不是「出賣勞力」的事,但寫散文時就隨時可以聞得到那股用力的汗轟轟的味道。相較於飛翔的詩,散文犁著田土,指望著莊稼。散文依附實際,「出賣原料」。出版散文,我很樂意讓人看見我的這一面:實際,膽小,自私,步步為營,好譏諷。是的,散文暴露太多的我,但同時也遮蓋太多的我。所謂「真實」從來不是靠真實呈現,人眼只能從「扭曲」當中瞥見真實。我希望大家在我的散文中,看到許多「扭曲」。
作者簡介:陳克華
1961年生於台灣花蓮市。祖籍山東汶上。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現任台北市榮民總醫院眼科部眼角膜科主治醫師。
曾任《現代詩》主編,文學藝術創作範圍包括新詩、歌詞、專欄、散文、視覺及舞台。現代詩作品及歌詞曾獲多項全國性文學(新詩)大獎,出版近四十本文學創作,包括詩集《騎鯨少年》、《美麗深邃的亞細亞》等,與散文集《愛人》、《無醫村手記》等。作品並被翻譯為德、英、日文等多國語言,並出版日文詩集《無明之淚》,德文詩集《此刻沒有嬰兒誕生》。有聲出版「凝視」(2006年)及「日出」(2017年)。近年創作範圍擴及繪畫、數位輸出、攝影、書法及多媒體。作品挑戰禁忌且風格多元。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GSX8BxAAko/hqdefault.jpg)
主治醫師小說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你便是我所有詩與不能詩的時刻」詩集新書介紹
訪問作者:陳克華
本書特色:
從父親離開的那一天起,我每天都意識到自己的恐懼,哀傷,忿怒和絶望。
如果情緒有分數,是我一次又一次把它摜在地上,低到破錶。
而在父親七七之後,我居然還想到寫詩。
現在回想起來,與其說是寫詩,不如說我在詛咒和復仇。
詛咒這個非情殘忍的世界,人人自私為己的社會。一個好人終不得福報的人間。
回顧這些詩作,有一部分是描寫氣候變遷,暴雨和酷熱嚴懲地球上貪婪又愚蠢的人類。
而這樣的極端氣候,竟然在今年一一實現。
而在這兩年來(尚未結束)的靈魂暗夜裡,我讀著這些和我以往風格截然迴異的詩作,憂喜參半。
曾在一堂心靈課程裡抽到一張難解的牌,老師告訴我:其實我無時不刻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
我當下茫然:是嗎?那麼,我錯失了多少次生命轉彎的機會?
但願這次出版,能幫助我看清自己應該在何時何地,何種機緣,讓生命轉彎。
作者簡介:陳克華
1961年生於臺灣花蓮,祖籍山東省汶上縣。
臺北醫學院畢業,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曾參與「北極星詩社」,並曾任《現代詩》復刊主編。榮總眼科主治醫師;陽明大學、輔仁大學,臺北醫學大學副教授。曾獲中國時報新詩獎、聯合報文學獎詩獎、全國學生文學獎、金鼎獎最佳歌詞獎、中國時報青年百傑獎、陽光詩獎、中國新詩學會「年度傑出詩人獎」、文薈獎,台灣年度詩人奬等獎項。文字出版有詩集,小說集,散文集等超過四十冊,有聲出版則有「凝視(陳克華詩歌吟唱專輯)」和「日出」(巨禮文化),近年更從事視覺藝術創作,舉辦多次展覽並獲獎,並有日文(無明之涙),德文(此刻沒有嬰兒誕生)詩集出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lF8gPRjH2vE/hqdefault.jpg)
主治醫師小說 在 找小說男主是醫生女主是病人- 小說板 - Dcard 的八卦
想找一本小說️,內容好像是男主是女主的主治醫生女主好像有氣胸而進醫院,我找了兩天都沒找到,希望可以找到- 小說,找書,醫生. ... <看更多>
主治醫師小說 在 名人書房- 武俠小說啟蒙閱讀,親子共讀創造回憶(精華版) 的八卦
有感於坊間對於育兒觀念的眾說紛紜,兒童感染科 主治醫師 #黃瑽寧,因循科學實證與豐富經驗,向大眾分享正確的衛教知識,深獲家長們的喜愛及信賴,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