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給台灣的提案41-47:這票投給我,我跟你一起打造未來】
距離投票只剩下不到24小時,我要把3Q的提案都跟大家報告完畢,#你的每一票都至關重要。
和那些坐著輪椅從國外被推回來的族群不同,如果你三十歲,你還要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五十年以上。
你的這票,是投給你自己,是投給未來的你,和你的下一代。
【3Q給台灣的提案41:投給自己的未來】
23年前,香港人迎來了保證「馬照跑,舞照跳,五十年不變」的中國,那時,他們沒有選擇。
23年後,當時的年輕人步入中年,面臨房價高昂、醫療擁擠、言論自由縮減的社會。
23年前剛出生的嬰兒,現在則在街上吃催淚彈,被毆打,被強姦,被自殺。
他們或有悔恨,但別無選擇,但是你有。
1年前,有個承諾「全台首富發大財」的煽動家,選上高雄市長,承諾他做好做滿絕不溜之大吉。
1年後,什麼承諾都沒做到的他,在凱道上煽動更多人民,接受他毫無根據的謊言。
他帶著指導解放軍作戰的吳斯懷們,帶著殺警犯、販毒犯,隨著中國共產黨的號角,一起進攻我們的民主殿堂。
還好,你們如果後悔,現在還有改變的機會,拿起盾牌,站好陣線,用手中的選票就能守護台灣。
年輕的台灣人啊,我們還有選擇的機會,不要擔憂,不要恐懼,不用再在意動員造勢的人數,不用在乎這兩天的耳語,明天睡得飽飽,1月11日,和你的手足,和你的朋友,投下手中這張選票。
1個半月前,平常不關心政治的香港年輕人都站出來了,他們翻轉了區議會,雖然不能下架共產黨,但展現了香港的意志。
後天,只要平常不關心政治的年輕人也都出來,小英可能小贏變大勝,中二選區也可以翻盤,這就會決定選舉的結果!
不要擔憂,勇敢自信,投票前行,2020,台灣會贏。
【3Q給台灣的提案42:安心當父母】
今天的首投族,到了退休時,65歲以上老人人數將接近青壯年人數,而台灣人口也將下降到1700萬人左右,少子化、高齡化、勞動力缺乏怎麼辦? 包括日本在內的許多國家,近年紛紛強調婦女友善的政策改革,原因在於女性長期負擔照顧老幼的家庭責任,無法工作,造成高教育、低生育、低就業的矛盾局面。而台灣女性勞動參與率在世界上長期偏低,鄰近國家中只微幅高過日本,更急需改革!
以北歐政策而言,簡而言之是以女性為中心的經建政策,透過普及平等公托,提升雙薪家庭比率,也大力提升婦女補助,並透過國家資源投入達到再分配與去普羅化,讓勞工達到中產階級生活水準。
以人類發展指數而言,指數越高,生育率越低,但在指數超過0.9以後,反而呈現反轉趨勢。這些高生育率國家有相當大部分是北歐福利國,如丹麥2008年時2歲以下全時托育率就達88%,瑞典達62%,挪威58%。如學者Korpi就指出「2歲以下正式托育是支持雙薪家庭的指標」。
因而丹、瑞、挪等國,婦女就業率比台灣高出30~35%!!人口減少時代提升台灣競爭力的最有效方式,就是推動以婦女為中心的福利支出。包含育嬰支援、公共托育、長照配套、和強化單親補助等婦女友善政策,讓長期在職場上被壓抑的女性可以安心就業!
在選戰中,郭台銘先生曾推出0-6歲國家養支票,但無視自己在生涯中多次養育兒女的經驗,攻擊洪慈庸委員在任期中生育,這就是無視「友善職場女性」的最惡劣案例。相比之下,蔡英文總統雖沒有漫天喊價式的浮誇政策,卻在不斷改進下,修正了公托公幼補助方式,我會在國會裡面,支持蔡總統更積極的推動照顧新手父母,友善職業婦女的政策,讓生育不再成為青年恐懼的生活負擔。
【3Q給台灣的提案43:公共托育】
公共托育一直是台灣基進關注的政策,我希望在四年內,我們能做到「公托與公幼免抽籤」的目標。
當然,我們很難將公托公幼國有化,義務化,但可以透過「準公共化」,讓父母有平等的補助基礎和多元選擇,並透過政府稽核和調查聯合抬價行為,維持市場公平性,減少「市場失靈」方式。因此,國家介入除了直接補助外,尚有維持公益調節市場的作用。亦即Richard Thaler所謂「推力」理論的地位。
另外,要透過對於民間社會的動員,促進參與和理解,並釋出多餘勞動力。並透過「政府有效投資」,減少公托的運作成本。舉例而言,所謂「青銀共照」、「二次就業」,都是嘗試釋放部分中、高齡就業者/同時照顧/被照顧者進入照顧體系,減少勞力負擔。
而在宅照顧、大家庭、社區合作社等制度,都是民間吸納照顧壓力的方式。可以透過制度設計的獎助制度來達成。而透過政府釋出閒置空間、鼓勵私營照顧服務型新創,這些都是減少市場營運成本的方式。
更具體來說,我們認為在強化公托同時,必須帶入公共運輸、公共住宅政策,並鼓勵微型創業的市場機制提供解決方案,減少父母負擔、也增加青年就業。
在0-2歲部分,以「居家型保母」和「機構型托嬰為主」,推動公正的保母推薦、管理辦法;並推動「公共社區保母」,也就是和公宅結合的「社區公共托育家園」。
在2-6歲部分,「公立幼兒園」、「非營利幼兒園」,應以修繕活化舊校舍等現有閒置空間,達到法規安全等標準。並結合大眾運輸導向開發和公共住宅政策,在車站節點設立和社區結合的幼兒園,讓最多人能夠利用。
另外,我們可鼓勵民間提出托育和長照的新解決方案,例如法國老人院自1990年代開始推動青銀共照人力分享的制度,讓托兒所與老人院比鄰。而日本新創企業推出和媽媽工作場所結合的托嬰/工作空間。這些都能提升服務效率。
如此一來,透過政策工具,來扶助民間力量、引導市場運作,形成一個吸納足夠民意的緩衝區,逐年提升公托比例,達成女性充分就業,解決所謂的「老化、青貧、少子化,人口三位一體」問題,才是讓台灣「平等而富有」的最好方式!
【3Q給台灣的提案44:多元教育】
我們的教育,應該不僅是教育孩子而已,在許多時候,孩子遇到課業問題,不只是學習困難,而是遇到社交、情感、家庭上的其他困難,甚至身心健康問題。
因此,包含學校的心理輔導、社工、甚至語言治療師等制度,必須加強配置人數,在偏鄉學校,也需要有在幾所學校聯合起來輪駐。
以芬蘭而言,就設有「多學科小組」,由不同職類專業人員定期和班導師討論學生整體「身而為人」的需求,仍後思考學生面臨什麼問題,能得到什麼幫助。把「心理健康和福祉」看作和學業成績一樣重要,是芬蘭教育的一大優勢,然而,台灣卻因為成本問題無法這樣做。不過,如果學生中輟,或是因情緒問題,濫用物質,無法在社會上謀生,我們所要付出的社會成本,將遠大於這些支出。
我認為,要達到「社會平等」,避免「青少年犯罪」,去特別關注那些落後的孩子,透過補救教學、心裡健康與社會資源協助,找出可以解決的問題,減少階級優勢帶來的不平等差異,這會對我們社會的融合有很大幫助,也將省下龐大的監獄監禁、毒品戒治等成本,畢竟投資教育,回報還是大多了!
【3Q給台灣的提案45:就職教育】
在高等教育擴張下,人人都能上大學,許多人批評大學系統與技職教育的混淆,也注意到了許多類別研究所就業的困難。
許多人認為高等教育有崇高的價值,然而,在通識與基礎人文課程以外,「就職」所需的技能,幾乎還是學子進入大學最關心的事。但大學與產業界的脈動,卻不一定緊密連結。
就拿地理位置來說,以台中為例,台中擁有台灣最重要的航太工業製造基地,但大學的航太相關系所,並不在台中。同樣的,高雄市台灣最大的造船基地,但造船設計能量與大專學系,卻集中在台北,這些都是不利地區發展的因素,不要小看地理因素,人際網路交流構成的互動,常常是促進競爭與人才流動的催化劑。
因此,科學園區結合大學研究機構的集約式規劃,或是大學復歸市區,讓大學成為帶動知識經濟轉型的樞紐,在許多國家的都會與產學規劃中逐漸成為趨勢。
台中具有國立中興大學以及許多實力堅強的老牌學校,我認為,教育部應更開放地,鼓勵地方產官學溝通,以研究型大學為樞紐,結合其他法人研究機構與廠商的研發部門,發展一地的技術特長,也能讓學生在學或畢業時,對於就業脈絡更好掌握!
【3Q給台灣的提案46:照顧青年】
青年不敢生育,除了剛才提過的育兒負擔,當然和低薪高房價也脫離不了關係。
因此,我還是強調,解決北漂與高房價問題的方法,除了進一步稅負調整之外,更重要的是讓產業與工作機會移回中南部,讓青年人口移回中南部,同時在新發展區域做好計劃,控制房屋供給,提供社會住宅,杜絕游資炒作,從供需面媒合解決問題,實惠且衝擊小。
現有的《國土三法》與配套法案,著眼於管制與保護的多,而未來開創的少。我認為應參考日本《國土形成計畫法》與定期檢討的 #全國總和開發計畫 之精神,以提升地方圈競爭力為目標,以子法或子計畫規範設置機能自足的廣域國際交流圈,並以「#西部都會走廊、#東部生態走廊、與環繞全國的 #海洋資源走廊」串連,用全國性的觀點,思考機場、高鐵、鐵公路網的建構,產業的戰略佈局與差異性法規鬆綁,並在各生活圈發展「#差異化吸引」魅力,讓年輕人有台北以外的多重選擇!
而當年輕人回到故鄉,我們應該優先推出公托、公運、公宅結合創業補助的一站到位政策,讓年輕人的生活、就業、育兒都沒有負擔,全力追逐自己的夢想!
【3Q給台灣的提案47:長照3.0】
蔡英文總統推動長照升級的步伐,是歷任總統最用心的,而我們也看到,經過不道4年,長照BC級據點大量成立,深入社區,加上受益族群範圍擴大,也提供了長輩更多的資源。
以預防醫學三段五級的模式而言,最有效的方式,不是「減緩失能」,而是增加前段的「健康促進」,來省下未來龐大的支出。在公共議題中我們必須納入相對弱勢者的聲音,才能改變我們社區的空間與生活方式。創造對所有年齡層友善的環境,並改革城市的發展,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誠然,社區、區域到城市,會有不同的尺度,也需要不同的架構來創造改變,建立一個全人健康,全齡幸福的城市。
在高齡者繼續增加下,未來長照2.0的框架,和財物支出,終究仍會受到挑戰。我認為,我們必須及早思考,進一步減少老人失能速度,ˇ以及降低照服員需求成長量的健康促進政策。我認為,長照ABC都是以「據點」出發,我們進一步衍生出「長照ABCD」時,就要用「在地整體照顧」,把地區改造成老年人可以持續生活在此的環境,透過居民間照護意識的提升,結合「到宅醫療」、「遠距醫療」、「智慧協助醫療」,貼近居民的生活,增加社區的信任與活力。因此比C據點更貼近人的,就是「家」。長照3.0便是以每個人的住宅為據點,社區為支援環境的整體營照,也會是長照政策永續發展之道!
中年婦女英文 在 黃暐瀚 Facebook 八卦
滾?滾回哪裡去?
台灣第三次政黨輪替之後的「二二八紀念日」,一位自稱「公民記者」的旅行社領隊洪素珠(該旅行社事後澄清,早就離職六年,毫無關係),跑到高雄228紀念公園,參加「台灣民政府」的宣傳活動,並「紀錄」一段過程。
洪素珠對著一位操外省口音的老伯伯,開始他的「紀錄」: https://youtu.be/_DvSDBmXIOY
問:「你為什麼會來台灣」?
答:「我爸爸媽媽帶我來的」。
問:「幾年」?
答:「39年,民國39年」。
問:「可是現在已經開放了啊」。
答:「我在台灣,我的工作在台灣,我回去沒有工作,回去做什麼」?
問:「可是金門馬祖是中華民國領土啊」!
答:「對啊,我是從大陸到台灣來啊」!
問:「沒有大陸這個地方啊」!
答:「怎麼沒有大陸?共產黨不是統治大陸」?
問:「啊你們國共不是已經好了嗎」?
答:「好不好跟我們沒有關係」。
問:「台灣沒辦法再養你們了啊」。
答:「啊」?
問:「台灣沒辦法再養你們這些中國難民了,要回去了」。
答:「回哪去」?
問:「回你們祖國啊」!
答:「回祖國?他...他不養我」。
問:「為什麼台灣人要養你們」?
答:「他憑什麼不養我」?
問:「為什麼要養你們」?
答:「我替台灣貢獻了五六十年,」
問:「我們貢獻,來養你們,那對嗎?你認為我們台灣人養你們是對的嗎」?
答:「我在台灣貢獻多少年」?
問:「我們貢獻比你們多,你們是來台灣,是啃台灣人的骨」。
答:「不要講那麼多」。
問:「你們回去好嗎?請你們回家,請你們回家去」。
答:「你沒有資格」!
問:「為什麼沒有資格?好,叫美國載你們回去」。
答:「我不要和你多囉唆」。
問:「你們是美國載你們過來的,你知道嗎」?
答:「誰帶我過來的」?
問:「美國啊」!
答:「美國?美國跟我沒有關係」。
問:「怎麼會沒有關係呢?你們是跟著蔣介石集團過來的」。
答:「不要給我多囉唆,我不和你們囉唆」。
問:「沒有什麼叫囉唆,回去就不囉唆」。
答:「我回哪去」?
問:「回你們老家!你們祖國在哪」?
答:「那你給我機票錢」?
問:「我幹嘛給你們,你們伸手習慣了」。
答:「習慣是我家的事情,關你個屁事」?
問:「我,不要你們中國人在我們台灣!很簡單」。
答:「你滾遠一點」!
問:「很簡單,你們滾遠一點」!
答:「媽的個B」!
問:「罵什麼你」?
答:「罵你,我揍....」!(拿起拐杖,作勢要打)
問:「不要臉」!
答:「我都敢打你了,媽的個B」
問:「不要臉!不要臉的中國難民!中國難民在台灣七十年還不夠嗎?太丟臉了吧?在台灣還罵我,你養我們嗎?你們照顧我們嗎?有嗎」?
答:「我憑什麼照顧你」?
問:「那就對了」!
答:「我憑什麼照顧你一個人」。
問:「你是中國難民,為什麼台灣人要照顧你們?滾回去你們的祖國,你愛你們的國家去吧」!
整段過程,才短短2分29秒。兩人的談話從自然攀談開始,隨即變成質問,接著辱罵,最後惡言相向,差點上演全武行。
在老伯伯的身後,一位中年婦女,靜靜的坐在公園的石椅上等著,一直聽到兩人高聲對罵,女子緩緩起身,走了過來。已經氣到要拿拐杖打洪素珠的榮民伯伯,轉身看到女子,情緒立刻緩和穩定,不理會洪素珠拉高分貝痛罵:「不要臉」,兩人若無其事的,漫步離開。
這位女士,也許是老先生的友人,或許就是他的妻子。
遠遠看著老先生與人爭執,被羞辱至此,真不知做何感想?
這段充滿歧視與辱罵的影片,洪素珠自拍自罵還自行上傳了網路。二月就拍好的東西,直到六月初,才因為在大陸微博瘋傳,從對岸「紅」回了台灣。
曾經任職的旅行社,電話被打爆,苦不堪言;提供影音平台的公共電視,出面澄清,公民記者不代表公共電視;甚至連「台灣民政府」,都連發兩篇新聞稿,切割洪素珠,深怕民怨燒到自己身上。
回頭看看當初這段影片的背景音效,「台灣民政府」的宣傳車,不斷拉高音量,廣播呼籲大家快來「申請台灣民政府的身分證」,這樣的活動,這樣的場合,要說這位「公民記者」洪素珠,跟「台灣民政府」沒有一點關係,那也切割得太乾淨了一點。
事後查證,洪素珠的父親,其實也是「外省人」,他的母親是「台灣人」,嫁給一個「廣東人」,而他,則自稱是「日本人」。
今年年初,在周子瑜「道歉事件」發生之後,蔡英文總統曾經說過:「只要當總統的一天,我會努力,讓國民沒有一個人必須為他們的認同道歉」。言猶在耳,沒想到蔡總統說完這句話之後才短短一個多月,就發生「高雄二二八公園事件」。
洪素珠可以認同「日本」,可以討厭「中國」,可以支持「台獨」,可以奉獻自己給「台灣民政府」,甚至他可以「不喜歡」他口中的「中國難民」,希望他們「快回老家去」,都可以,只要這是他的「主觀意願」,他都可以主張。
但他不可以在路邊這樣隨意「辱罵」一個毫無關係的人,把自己的惡意,加諸在別人的身上。事後媒體上門,洪素珠傻笑回應:「是他先罵我台獨啦」!然而,洪素珠所「紀錄」的榮民榮眷,何止一人?他根本是天天出門找人「吵架」,主動挑釁,有何正當理由?
對洪素珠來說,老榮民是在「啃台灣人的骨」,是「中國難民」,是對台灣「沒有絲毫貢獻」的人。然而,這樣的看法,卻並非台灣人的「集體共識」。
家住新竹,高齡94的獨居老榮民胡壽宏,1949年隨部隊來台,1956年因傷退伍,之後陸續在公路局以及新竹市培英國中等單位擔任工友。1983年退休之後,胡老伯租了一個十坪小屋,一個人住在新竹縣新埔鄉。雖然每個月可以領到1萬三千元的榮民就養金,但扣除房租與生活基本開銷之後,所剩其實不多。
2010年,胡壽宏老先生從收音機裡頭,聽到台東陳樹菊女士辛苦賣菜做善事的義舉,決定跟進效法。那天他搭著公車,直接跑去新竹榮民服務處,捐出一張一百萬的支票。
已經九十多歲,胡老伯或許是因為知道自己的日子有限,他年年捐,全部捐,在去世之前,一共捐了六百多萬,認養的榮孤,超過五十人。
今年一月初,他因肺炎去世,五十位他曾經幫助的「孤兒」,齊聚新竹市立殯儀館,送「胡爺爺」最後一程。
像胡壽宏這樣的老榮民,台灣還有許多許多。
當年來台灣,大多都並非出於自願,有的拋妻棄子,有的已訂婚約,許許多多的「老榮民」來台多年,卻終身不娶,時代的悲劇,每個老兵的心中,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這一住,六十多年,老榮民們,早已把台灣當成他自己的家。大部分的榮民,落地生根,芋頭蕃薯,千千萬萬的台灣家庭,早就已經通婚結親,難分彼此。儘管六十年前來自大陸,六十年後,大家都一樣埋骨台灣。
埋骨的地方,就是「故鄉」。台灣是你我的故鄉,也是老兵們的故鄉,你要他滾?滾去什麼地方?
沒有人應該為自己的認同道歉,老榮民不必,洪素珠也不必。想認同什麼?都沒有關係,但不能把自己的認同,強加在別人的身上。接受歧異,彼此容忍,生活在這個島上的2300萬人,每一個,都是「台灣人」,沒有誰,可以叫誰,滾出台灣。
暐瀚 2016-6-11 de 淡水
#洪素珠 #台灣民政府 #滾回老家 #胡壽宏 #公民記者 #榮民 #二二八
中年婦女英文 在 譚蕙芸 Facebook 八卦
[過了八個月,仍然有一種盡忠職守叫保安]
香港人過農曆年,愛說一個關於保安的笑話。話說住客常投訴,一年三百六十日樓下保安服務態度麻麻,一到農曆年之前那幾天就忽然變殷勤,為的就是搏取住客新年派發的利是。保安在香港人心目中,未必是受到尊重的專業。
但年初八的晚上,有一位保安叔叔讓人見識了膽色和擔帶。
這個年初八,在九龍老牌屋村美孚新邨,忽然變得「勇武」起來。美孚新邨落成於1970年代,住客不少是上了年紀的長者,屋邨裡最多的商號是診所,其次就是銀行。這裡的住客,年紀大,坐擁資產豐厚,不少人性格溫和保守,今天起來抗爭,皆因燒到埋身。
話說武漢肺炎疫症之下,政府宣佈把與美孚一街之隔的饒宗頤文化館改為隔離營,表示要在此把與確診者接觸過但未有病徵的人進行隔離之用。消息一出,街坊群起反抗,下午集會後,晚上又聚集起來,在邨口百老匯街的樓梯口聚集:「反對美孚隔離營!」「封關!」的口號此起彼落。
晚上10時許,約一百名街坊聚集在邨口,大部份是中年人,有人穿了拖鞋,有人抱了小狗。區議員宣讀了政府最新的聲明,並表示已收集了居民簽名,有個別街坊不滿:「簽名沒用的!我們要時限!」
年輕人按捺不住,11時許,有數個少年人衝出馬路,以發泡膠盒、雪糕筒、路牌、垃圾筒堵路,有人用噴漆把兩駕巴士車頭玻璃噴花,巴士司機唯有讓乘客下車。
老牌屋苑的園藝功夫出色,農曆年裝飾用的一盤盤年花,被抗爭者整盤借用,菊花連根帶泥被挖出、金色布藝包着的膠花盤,散落一地,成為了美孚獨有的懷舊味而有新年氣氛的路障。馬路上留下了塗鴉:「封關救港」「反對MF隔離營」。
附近的巴士站葵涌道天橋底,一直有幾位軍裝警員在監視,果然,堵路之後,防暴警察極速出現,湧出馬路清理路障。居民回到屋苑範圍內叫口號,罵警察。
隨後的一個半小時,警察站得遠遠,以大光燈照射邨民,邨民回罵,有中年婦女以電筒回射警察,也有少年人氣憤地踢一下路邊的雜物。大批居民站在平台上眺望警方,警察也不斷以電筒照射。
至凌晨一時前,警察的人數忽然大量增加,多輛警車到場,站在街頭的防暴警最少達到100名,並在交投接耳,好像有所盤算。我旁邊的尼泊爾裔記者採訪了半年,預告着事態:「警察正計劃如何衝過來呢,有可能繞路。」部份邨民感應到事情不妙,退到樓梯頂部。
12時50分,警方多方包抄,兩輛警車兜路入邨,在多多餅店、車輪餅小姐後面的吉利徑下車,然後同時派人衝上第三期平台。凌晨時分,百計防暴警在地利亞學校旁邊、滄浪亭、新上海飯店一帶的平台疾走。
有住戶聽到吵耳聲,開燈查看,邨民憤怒得從四方八面回罵,有人從樓上扔下水瓶,警方一度向樓上站在騎樓的女住戶舉起雷明登布袋彈槍。
防暴警衝入邨期間,截停多名居民搜身,又向最少三名男女噴射胡椒。面對百計裝備精良的防暴警,一名身型高大,微胖,但頭髮半秃的保安叔叔,一直跟隨。警察衝入邨之前,我已見到他和一兩位同事在樓梯底待命。我跟他說:「警察隨時也可能衝進來。」他說知道,會盡力做。
整個反修例運動出現過不少勇敢保安的身影,在去年7月,我還在沙田小商場看過保安嘗試阻擋警察;及至10月初,馬鞍山新港城商場的名5保安因嘗試阻止警察入商場而被拘捕;再加上這半年來,警察公開表示,不論是街道、商場、學校、屋苑,任何地方他們都有權進入。「私人地方」這種概念,對警察行動,已經沒有禁忌了。
我記得站在樓梯口的警察嗌咪:「你這裡有非法活動,我們警告了你們兩次了,不要逼我們警察進來執行職務!」有穿着睡衣與外傭落樓下散步的阿伯,看到警察在平台橫衝直撞,光火回罵。女住客扯高嗓子:「這裡是我屋企!甚麼叫非法集結?」有人諷刺說:「你們一世也買不起美孚新邨的了!」(美孚千呎住宅樓價過千萬)
但是警察不為所動,在平台隨意走動,對美孚居民來說,平台平日是孩子學習騎單車的地方,坐輪椅的老人被外傭下午推着曬太陽的地方。這個凌晨,成為了警察暢通無阻長驅直進的地方,個別警察遊走時態度甚差,唬嚇記者:「你說追就追?退後!」「保持距離!」記者經過多個月訓練,都懂得忍着後退。
反而是那位微胖高個子保安,一直緊緊跟着警察,並舉高手指,一夫當關,態度堅定地理論:「叫你們的指揮來見我!我有禮貎問你誰是指揮官!你地兇我有甚麼用?找個人跟我談吧!」保安叔叔說,當時有警員諷刺他只是「保安仔」,叫他「走開!」但他仍是不肯離開。
保安叔叔以一敵眾,他只是穿了一件寫了美孚邨名英文字的「MFSC」風褸,螢光帶在暗黑中閃閃發亮,防疫口罩也給他扯到下巴了,方便說話。
他站在一排防暴警前面,眼睛被警察的大光燈照着,他還是鎮定地回話:「樓上的居民全部給你們吵醒了!你們走吧!」理論一陣子,警察暫時撤退。警察下樓梯之前,胖叔叔還勸說後面憤怒的居民別站太前。
凌晨1時20分,警方再度衝進屋苑平台,拘捕數人。有一對中年夫婦後來下樓,他們表示,兒子說去找朋友,不久後才得悉兒子在樓下被拘捕,他們語氣憂心地聯絡律師及議員協助。紥根美孚多年的區議員伍月蘭亦被捕。而這位胖保安亦在第二次行動中被警察抄下了身份證資料。
後來,這位表示在美孚做了八年保安的叔叔說:「我希望讓你們居民明白,美孚的保安是做嘢的。」
他澄清:「我亦不是代表公司,我是代表美孚,我只是保安。可惜是,警察始終沒有派指揮官出來跟我對話。」
居民忍不住拍手喝采,有男街坊熱情回應:「叔叔我愛你呀!美孚保安好嘢!」
他有點害羞:「一句說話,我只是盡番保安的責任。」
叔叔繼續解釋,早預料警察衝入平台,也曾與同事舉手嘗試攔一下,但警察人多,照衝入邨:「警察有權逗我(截查我),有權噴我(胡椒),有權說我阻差辦公。但我們作為保安,又要維護街坊又要維護同事,好難做,無辦法,我們人丁單薄,我們不想被街坊榨型,投訴我們做保安不做事。」
保安薪金微薄,這樣做值得嗎?保安叔叔說得豁達:「我不怕被拘捕,若被拘捕,最多唔撈囉!(丟掉工作也沒所謂)」街坊聽到報以掌聲。
已經8個月了,警察的行徑有目共睹,最初有人仍然抵抗或許是天真,今天仍然不妥協,那就是一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膽色了。
保安叔叔仍腰板挺直地說:「我不怕警察,怕他們甚麼?我甚麼風浪未見過?我年紀又比他們大,工作丟了也沒所謂,一個人最緊要有實力,丟了工作也有容身之地。我有的是自信,但卻不是自負。」
不怕被公司怪罪?「寫字樓那邊可能不滿意,也不知道後果如何,但他們是文職,我是武職,大家的想法會有不同。」他說,清楚知道,自己這樣做,或許會有後果,但他仍然沒有退縮。
不少街坊上前多謝他,說不怪責他沒法阻止警察:「你做了你可以做的事,那已經很足夠。」又有居民說笑,說一定要給他一封很大的新年利是。他有點靦腆地雙手作揖說:「祝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
中年婦女英文 在 蔡英文:有責任推動婦女賦權,直到不再出現「女性總統」這個 ... 的八卦
... 婦女 領袖聯盟大會」,會中討論如何共同支持女性,並協助女性展現無窮的潛力。 蔡 英文 ... 世界銀行的「2019年女性、經商與法律」報告當中,台灣獲得91.25分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