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今天香港電台播放的《香港家書》。本來上款是「Dear Carrie」,內容希望他/她們明白,不過後來大家感覺她已不能回頭,還是給所有香港朋友算了。🙏
//各位香港朋友:
相信於過去幾個月,大家一同經歷各種高低起伏。我們有哪些最大得著?我們又正在爭取一個怎樣的香港呢?
我記得我小時候的香港,可能就是最黃金的香港,英國殖民管治高壓的一面開始遠去,自由民主的概念開始落地生根,中國模式尚未出現,但六四集會、華東水災集會可以同步進行,當時大家不會深究身份認同的問題。正如鄧小平所言,是「馬馬虎虎」的愛國者。
當時的香港經濟位居世界前列,軟實力無以復加,我於美國和英國讀書時都是以強烈的香港身份認同為榮。香港當時的成功之道可歸於簡單的哲學—水至清則無魚,這學問於回歸後有被掌握好嗎?
究竟是否回歸後,所有東西都是剎那間改變?究竟是否正如政府或者北京的朋友所言,一切都是外國勢力、地產霸權、通識教育或是沒有國民教育所導致呢?
回看十年前的2008年北京奧運、10年的上海世博,清明上河圖來港展覽時萬人空巷的場景。那些時日,香港人對中國的身份認同是過半數的,年青人還未有港獨訴求,一切似乎都「形勢大好」。這不是北京眼中最期望的事實嗎?為何十年間一切都改變了?
《經濟學人》較早前的民調中,居然只有百分之三的三十歲以下年青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如果你認為香港沒有國民教育導致缺乏身份認同,那為何官員們的子女會拋棄香港的教育而到海外讀書、甚或移民?那麼,到底過去的十五年發生了何事令香港人感不快呢?是否因為打破了「水至清則無魚」的哲學呢?
香港正在發生的事相信令不少人憂心,但是否單靠三萬警察便足以「止暴制亂」呢?如果一個社會令一代人兩代人三代人都失去信心,就算社會表面上一切正常,似北韓般生活又是否開心呢?
近月來,我們特別擔心的,除了社會的動盪不安外,亦見到過去幾十年凝聚的社會共識、核心價值被慢慢破壞。無論政府還是親北京的媒體,批評的對象,由本來所謂的反對派,變成了批評教育制度、校董會、醫管局包庇武力,慢慢到國泰航空、匯豐、法官醫生律師專業人士或者媒體,包括香港電台,似乎全部皆是犯錯的對象,只有撐警才是政治正確的行為,這樣又是否真正意義上的「攬炒」?
其實香港本來就處於漩渦、國際關係的灰色地帶中,我們從小便相信溝通的價值,亦相信社會本來有和而不同的價值觀,但不代表香港人沒有底線或原則。而這種原則也見於以前不少的建制派身上,例如前特首曾蔭權也曾於香港家書講過「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兩種生活方式、兩種貨幣、兩套法律,甚至是兩套價值觀」,明顯地,香港和內地有不同價值觀,否則也不需一國兩制。又正如曾蔭權說,「深深明白到香港要持續發展,香港人要生活得愉快,要貢獻國家,更要保持香港的獨特性」,但未來還有這種獨特性嗎?
政壇前輩李鵬飛也講過,「特首這份工作,當然是面對兩個不同的老闆,但當一國兩制有衝突時,自然應該站在香港人的一邊。」但現在的上位者有這個意識嗎?
我一直覺得2012年是香港乃至世界的分水嶺,「全面管治權」這套新管治哲學從此出現,以前我們眼中可以自行處理的問題,剎那間都會被上綱上線演繹,動輒便被演繹成國家利益、國家矛盾、國家主權、國家統一、國家團結。當然,這些問題很重要,但是否一舉一動一呼一吸都需被上綱上線呢?自從2012年出現的結構性改變後,香港人情緒明顯地愈來愈低落,社會矛盾愈加尖銳,對立也代替溝通成為新香港常態。自始,身份認同問題也好,捍衛核心價值問題也好,漸漸由次要矛盾變成主要矛盾。特區政府是否明白,這些才是深層次矛盾,我們所關注,而非有沒有樓。
身邊不少朋友本來也是較務實的,不問世事或是專心養妻活兒,但突然間有一種覺醒,香港下一代會否還有核心價值?還有真香港人嗎?曾幾何時,街上沒太多金舖,香港人可以互相於小店開玩笑,充滿人情味。甚至facebook不久前還能暢所欲言,無需改名;當你捍衛香港核心價值時,無需上綱上線,無需擔心因而失業;過關深圳時無需被查手機,無需因香港身份於內地媒體承受批鬥。當時兩地有一度相對健康的防火牆,互相尊重,非今時今日般,每個環境每個家庭都有一種群眾鬥群眾的局面。
今日台上官員、上位者不少都是老相識,也有私人交情,也曾十分尊重。不論是香港之子還是香港之母,大家都是香港人,為何剎那間似乎都失去香港人的智慧和價值觀呢?新一份施政報告,似乎又把問題根源指向房屋問題,但是否這麼簡單?人生存在於世,只追求安居樂業,其他價值觀都不存在?如果只是這樣,北韓是最快樂的地方嗎?否則,為何有些事情會被輕輕放下,是否缺了解決問題,甚至指出問題的勇氣呢?
我們好希望,屬於香港人的問題,可以用香港人傳統的智慧及方式,真正解決深層次矛盾。
香港人,努力加油。
沈旭暉
2019年10月19日//
Link: https://www.rthk.hk/radio/radio1/programme/hkletter
中國傳統價值觀通識 在 李怡 Facebook 八卦
世道人生:下不為例
李怡
美國政府換屆當天,中國外交部即宣佈制裁包括蓬佩奧在內的前特朗普官員共28人;並沒有民主黨政治人,包括熱衷關注中國人權、讚揚香港抗爭行動是「一道美麗風景線」、推動眾議院就《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立法的佩洛西。中國對特朗普顯然恨之入骨,故「老朋友回來」第一天即行動。
中國連日來派出最大規模的軍機擾台。拜登的國務院回應說美國「關注中國持續試圖威嚇台灣,敦促北京停止對台灣在軍事、外交及經濟上的施壓,並轉而與台灣『民選代表』進行有意義的對話。」「民選代表」而不是政府,意味着不會繼承蓬佩奧的政策,承認台灣是政治實體、廢除限制華府官員與台灣官方接觸的守則。
社交媒體繼續言論審查,一些撐侵的媒體紛紛轉換頻道。香港部份論政人士識時務或一廂情願地支持拜登,中國網頁的粉紅紛紛轉向。拙文的留言區有網友稱,「五毛同反侵粉一齊開工了,李先生等被批鬥滅聲,呢個page凍過水了」。
本着「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衞你說話的權利」這個言論自由的準則,我從不在社交媒體刪除「朋友」或留言,儘管意見相悖並疑似不懷好意。對一名不斷盯着陶傑和我的文章的跳梁左膠,謹記魯迅的教誨「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過去」,不予理睬。只是前日有網媒刊登跳梁者「揭發」我「涉嫌抄襲」,有愛護我的讀友想我解釋一下,於是不得不在此作通識回應。
說我「抄襲」,我絕對承認,而且承認自寫文章60多年來,就是抄襲的慣犯。我年輕時寫過一系列「社會科學初步」「心理學初步」「邏輯學初步」的小書,都是看了一些大部頭難消化的著作,取其意予以通俗解釋,不用說都是抄襲,沒有多少自己意見。寫過小說,也是看了許多小說後的模仿,就像魯迅寫《狂人日記》連題目都抄自果戈理一樣。寫政論自然也是東抄西抄,融會前人意見,再予以個人發揮。
引用他人意見是否應註明出處?抱歉,請去看學術論文吧,自古以來寫流暢文章都不註出處,知者自知,不知者不知何妨。
以前有人說,天下文章一大抄,因為任何一篇文章都融合了他人的思想、經驗、文采。不須關注誰在某問題上說得最早,只欣賞誰寫得好。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思就是講清楚道理而不在乎首創,信奉和愛好古遠傳統。
看到美國立國的古遠文明,在違反常識的追求無差別平等,和權錢色的腐蝕下淪落,我從來不相信特朗普會贏得大選,也唯有堅持「信而好古」,盡力闡述古遠的文明價值觀。講以理抗勢,是想解釋保守主義的理在哪裏,是否應該維護。久遠的道理當然是抄襲,不會是自己的意見。
有時讀到一些言之有理但長篇大論的乾枯文章,就會像以前寫甚麼「初步」一樣,予以消化和發揮。若讀友們想繼續看我的這些抄襲,就請留步。否則請移玉步到跳梁左膠的網頁。
年輕時,有《大公報》前輩教導「傳媒第一法則」,就是:永遠不要與閱讀量比你少、影響比你低的挑釁者筆戰。
有人問余光中:「李敖天天找你碴(挑剔),你從不回應,這是為甚麼?」余答:「天天罵我,說明他生活不能沒有我;而我不搭理,證明我的生活可以沒有他。」用李敖比跳梁者,得罪李敖了,他至少是有才學和會寫文章的作家。
今天破了「傳媒第一法則」,下不為例。原因是,我可憐那些取用跳梁學痞粗劣文章的編輯。
中國傳統價值觀通識 在 劉天賜個人專頁 Facebook 八卦
我怎作答(之一)
2013年度高中文憑試通識科試題之一,【立法會議員『拉布』】。其實最早用『拉布』形容拖延時間乃在足球(或球類)比賽,勝方保持領先優勢,以慢慢傳交或界外球拖延到法定完場時間。『合法』地取得勝利。立法會及其他會議中,少數派看到形勢不能勝利,乃以『拉布』戰術,『合法』地發表冗長演講,不斷技術性修改議事內容,或者檢查法定出席人數延誤進程。這些議會『抗議性』的行為,中外民主自由國家地區常見。香港殖民地時代,左派也在市政局用過。近曰有聲音以為『耗費公帑』,『又阻礙其他議員時間』,但細心一想,『拉布』filibuster,實在是少數派議員擴大聲音的會內唯一合法方法,足以表達這類型的議會,仍按民主精神及規序工作。花費其他議員精神時間值得的。市民大眾及傳播媒界該對少數派所倡議的內容三思,末必接納,然而『拉布』引起關注,思考,使到該地方人民在民主自由知識上,上了一課。(之一)
我怎作答(之二)
2013年度高中文憑試通識科試題之一,【國民身份認同】。國民身份以甚麼方式落實?是否以該國發出的護照而決定屬哪國國民?或以出生地出世紙為憑?或以血統,(按母系血統或父系血統,不同地方有不同方法)。過去,歷四千年文化傳統,按父系血統而成了氏族身份,論到『國民身份』從來自認漢人,唐人。其實只是從種族上認同優勢的漢族而已。近世,國家主義興起,乃有了國籍,國民身份從而嚴緊處理。然而,『國家』一詞是什麼?政府是處理國家事務的機構,政府如何組成?從掌握武力或掌握民主而擁有?故此,人民必須區分清楚:政權與國家的分別。政權只是在某一時段中掌控政府的權力,而國家,則是:包括該國歷史、文化、山河、風俗、以至人民的總和。香港人能從基本法中有自由認識,不受封敝的教條洗腦,知道國家,國民真意。我們無論始何是中國人,不必一定是中共政權下的『中國人』,可以是中國文化上的中國人。
我怎作答(之三)
2013年度高中文憑試通識科試題之一,【肥胖】。中國固有價值觀中,肥胖是發福。福是幸福之福,視肥胖為福氣,因為在農業社會中,只有富人才可享受豐富營養的食物,以及閑餘時間,脂肪客易積聚,而成肥胖。但在工商業都市社會,普遍糧食不致缺乏,自少吸收充足營養,很少骨瘦如柴,反而認為肥胖產生『不美觀』。猶其建基在工商業的歐美社會,肥胖身型『單一』,缺乏曲線變化,又認為肥胖令行動緩慢,似乎與時代節奏相違。這都是『肥胖的罪名』,故此,從唯美角度、從靈活角度,以至附會健康角度,皆要歧視『肥胖』。這都是從西方世俗的美觀,生活觀作出的生活價值觀。如果以獨立批判性思維檢查,則會發現現:歧視肥胖並非普世價值,也非生活當遵守的價值。美醜、靈拙,健康病患不一定與肥胖有關,減肥令人增加自信,令人自豪,都恐怕是『商業宣傳』的謬誤吧。
中國傳統價值觀通識 在 概念通通識-家庭觀念與功能 - YouTube 的八卦
概念通 通識 -家庭觀念與功能 ... 中國 文化研究院The Academy of Chinese Studies ... 【人文講堂】20210116 - 顛覆 傳統 的理財觀念- 施昇輝.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