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前,我到美國留學,在紐約大學法學院讀碩士時,選了一門「國際法」。有一次讀到一個1930年代美國聯邦上訴法院的判決,是有關中華民國政府要求紐約商務火險公司理賠的訴訟,我國勝訴定讞。有趣的不是案情,而是這個案子的第一審,是在上海的「美國在華法院」(United States Court for China),而不是美國境內的聯邦地方法院。
我國境內,怎麼會有美國法院呢?這就是不平等條約的緣故。根據清道光24年(西元1844年)清廷與美國簽訂的「中美望廈條約」。美國在華享有治外法權(extraterritorial jurisdiction),美國人除買賣鴉片外,不受中國司法機關管轄,只受美國法院審判。剛開始,美國人被告由美國領事管轄。光緒32年(1906年),美國在上海公共租借設立美國在華法院,對所有在華美國人的民刑案件,都有管轄權。
71年前的今天,也就是民國32年(1943年)的 1月11日 ,我國政府與英、美兩國正式廢除不平等條約,簽訂平等新約,代表一世紀民族羞辱的烙印,終於走入歷史。「百年桎梏,一旦解除;全國軍民,歡欣鼓舞」,這是當年國人感受的真實寫照。當時抗戰進入第6年,也是戰局最艱苦的階段。這個好消息給民心士氣帶來無比的振奮。全國放假三天,重慶街上有兩萬人遊行,高唱歌頌平等新約的歌曲。
簽訂平等新約分兩地進行,在戰時陪都重慶,我國外交部長宋子文與英國駐華大使薛穆爵士與駐西藏拉薩(後駐印度)代表黎吉生簽署;在美國首都華府,則由駐美大使魏道明與美國國務卿赫爾簽訂,新約廢除所有不平等條約,同時終止治外法權。 這是中華民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象徵著國家主權真正獨立,從此不但不再是國父痛恨的「次殖民地」,反而躋身世界五強之列。政府也因此將 1月11日 訂為「司法節」。
68年後的 1月11日(2011年),歐盟給予我國免申根簽證待遇生效,一次增加了30多個國家與地區,這真是一個奇妙的歷史巧合。我國更在一年後(2012年)的 11月1日 加入美國免簽證計畫(又是111!),至今全世界已有135個國家給予我國民免簽證或落地簽證待遇。大家都知道,國際旅行要求簽證是常態,免除簽證是例外。所以免簽證是禮遇。我國從「次殖民地」經由廢除不平等條約回到平等常態,再從常態提升到禮遇。從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鴉片戰爭)起算,花了100年的時間掙脫「次殖民地」、再到接受歐美國家的禮遇,又花了68年的時間。中華民國人民今天在世界上更有尊嚴,中華民國在國際上也更受尊重,國父在遺囑中「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殷殷叮嚀也得到實踐。
英美兩國怎麼會主動願意跟我國廢除不平等條約呢?是因為當時我國浴血對日抗戰6年,牽制大量日本陸軍與空軍,對盟國甚有貢獻的緣故。美國羅斯福總統就說過,要不是中國奮力抗戰,抵死不降,同時牽制數百萬日軍,日本可能在太平洋戰爭中席捲東南亞與澳洲後揮軍西向,與德軍在近東會師,改寫世界歷史。而國軍在抗戰中犧牲322萬官兵,其中將領204人(國軍202人,共軍2人),死傷民眾更在2000萬人以上,戰局之大、死傷之慘、損失之重,在我國五千年歷史上都是空前未有。事實上,民國34年(1945年)日本投降時,在中國大陸的日軍還有128萬人,超過日軍投入太平洋與東南亞戰場的總軍力,我國的貢獻於此可見。
此外,歷史上的 1月14日 ,卻是一個不幸而恥辱的日子。119年前的這一天,日本竊佔了我國領土釣魚臺列嶼。當天,也就是 1895年1月14日 ,日本伊藤博文內閣認為該島為無主地而以「閣議」秘密核准併入沖繩縣管轄,並在釣魚臺設立「國標」(實際上到1969年5月釣魚臺爭議發生後後才設立)。其實日本在1884年即開始覬覦釣魚臺,但當時自忖實力不足,未敢妄動。等待10年後,甲午之戰勝利在望,乃以「今昔情況已殊」為由決定出手。但日方並未對外宣告,也未循1879年併吞琉球的先例以天皇敕令發布週知各國。更重要的是,釣魚臺列嶼在明朝即為臺灣屬島,康熙22年(1863年)清朝將臺灣納入版圖,釣魚臺也一併成為中國領土,並不是日本所說的「無主地」,更不能作為國際法上「先占」(occupation)的對象。因此日本的主張,在國際法上毫無根據,自始無效。
那麼,釣魚臺是如何被日本拿去的呢?當然只有一個途徑,就是 1895年4月17日 清朝軍機大臣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的馬關條約。因為條約第二條明訂,割讓的臺灣領土範圍是「臺灣全島與所有附屬各島嶼。」 釣魚臺本是臺灣的附屬島嶼,在清朝就屬於噶瑪蘭廳(今宜蘭縣),戰後日本歸還臺灣給中華民國,當然應該包括釣魚臺列嶼在內。我從大學時代就關心釣魚臺列嶼的主權問題, 現在身為總統,保衛釣魚臺主權更是我的責任。
馬關條約是不是不平等條約? 71年前我國跟英、美兩國廢除不平等條約的時候,馬關條約廢止了嗎?
我國對日抗戰8年,前四年是孤軍作戰,到 1941年12月8日 珍珠港事變爆發,日本偷襲美國海軍基地,美國立即對日宣戰,我國順勢在第二天─ 12月9日─對日本,德國、與義大利三個軸心國宣戰。當時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在對日本宣戰布告中宣示「所有一切條約、協定、合同有涉及中日之間關係者,一律廢止。」其中當然包括1895年的《馬關條約》在內。民國41年(1952年)我國與日本在台北簽訂《中日和平條約》,其中第四條規定「茲承認中國與日本國間在中華民國三十年即公曆一千九百四十一年十二月九日以前所締結之一切條約、專約、及協定,均因戰爭結果而歸無效。」所以《馬關條約》在民國30年12月即由我國政府宣布廢止,到民國41年由中日雙方以《中日和約》確認。《馬關條約》成為我國最後一個被廢止的不平等條約。
臺灣已經回歸中華民國版圖69年,但是身為臺灣屬島的釣魚臺問題仍然是東北亞不穩定最重要的關鍵。日本2012年9月企圖實施釣魚臺國有化,東亞區域情勢再次動盪不安,其後中國大陸與日本在海、空域多次交鋒,衝突可說一觸即發,更引來美方高度關切。到了去年(2013年) 11月23日中國大陸宣佈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ADIZ),不但引發了韓、日、美等國的抗議,美國並刻意派遣軍機進入該區,日、韓則要求國籍航空公司拒絕通報飛航資訊、韓國日前亦擴大本身的防空識別區等,讓東海緊張情勢居高不下。而同樣於去年 12月26日 ,日本高層官員參拜靖國神社,也引起中國大陸、韓國譴責、我國的強烈關切與美國的失望,再一次為東亞區域安全種下了不安定的因子。我們身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對日本政府這種不顧鄰國歷史傷痛的行動,難以理解,何止失望而已。
中華民國將繼續努力努力成為東亞「和平的締造者」,不僅追求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更期望日本、中國大陸及韓國共同為區域永久的和平與繁榮盡一份心力。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藍仲軒,1991年出生,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學系,並赴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藝術創作學系攻讀碩士學位。作品見於紐約、波特蘭、廣州、上海、台北等地,並於郝基亞拉維、東京擔任駐村藝術家。除攝影外,他也擅長運用影像、聲音、裝置、文字進行創作,熱衷於探索跨媒材手法的創作實踐。「自由」是他創作的核心母題,探...
上海紐約大學碩士 在 美國在台協會 AIT Facebook 八卦
「愛台灣,我的選擇」系列第三發💞
💟「我在大學選修華語時,有一本課本就叫做「今日台灣」,但我第一次真正到台灣是來上美國國務院的華語課程。大家都喜歡來台灣學華語,但我想要看得更多,做得更多,所以我後來選擇派駐台灣,擔任經濟組的副組長。經濟組的工作著重於建立美台的經濟關係,這個經濟關係涵蓋各種正在改變世界未來樣貌的領域。我們致力於公衛、資安、數位經濟等議題,並探究如何在印太區域及更廣泛的區域,確保安全的技術,並建立安全的供應鏈。台灣人才輩出,讓我深受啟發,台灣人民就是台灣最大的財富;人才對經濟也非常重要,經濟要能蓬勃發展需要有才華、有創意的人才,而台灣就有這樣的人力資源。我曾經在投資銀行、國際開發和財金等產業工作過,所以我很希望能以我對金融業發展的觀察,協助台灣和美國的新創公司獲得創投資金,進而改變後代與數位科技互動的模式。除了專業上的興趣之外,我也熱愛大自然,我認為人類應該要與大自然有所連結,而台灣就有這樣的自然環境。我一直以來都很想觀察野鳥,但我早上常常爬不起來,可是在台灣就不必早起了,因為每天都有各式各樣美麗的鳥兒飛到我陽明山上家裡的後院!」
⭐️邵藹帝女士是名資深美國外交官,目前擔任美國在台協會經濟組副組長。在此之前,邵藹帝女士曾於美國駐上海總領事館負責推動美國經濟政策,並曾於華府任職於美國國務院的南亞及中亞事務局,以及美國駐科威特大使館。在擔任外交官之前,邵藹帝女士曾於香港及紐約的投資銀行任職,她也曾於世界銀行在印度的國際金融公司擔任顧問。邵藹帝女士先後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學士學位及高級國際研究學院碩士學位。她來自伊利諾州,通曉中文、阿拉伯語及印度語。
Why I Chose Taiwan #3
💟"When I started studying Chinese as an undergrad, we had a whole book on Taiwan Today. The first time I actually came to Taiwan was studying Chinese with the State Department. Everybody loves coming here for language, but I wanted to see and do more. That’s what brought me back this time around, as the Deputy Director of the Economic Section. We focus on building up the U.S.-Taiwan economic relationship, which spans across so many different areas that I think are changing the future shape of the world. We are focused on health, cyber issues, digital economy, how do we ensure that technologies are secure, how do we build secure supply chains throughout the Indo-Pacific, and more. Taiwan has such talented people, and so that really inspires me. Taiwan’s people are its greatest asset. For the economy, you really need talented, creative people, and they are here in Taiwan. I have a very eclectic background in investment banking,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inance, and so how do I tap into the way I’ve seen financial industries develop to help Taiwan and the U.S. now get venture capital funding for future startups that are really going to change the way that our kids interact with the digital world? Aside from my professional interest in Taiwan, I love nature, I think it’s really important that humans have a connection with nature, and Taiwan provides that. I’ve always wanted to be a bird-watcher but I’m not good at waking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to go out looking for birds. But here I don’t need to, because there are always all different kinds of beautiful birds that come to my own back yard in Yangmingshan!"
⭐️Arati Shroff is a career U.S. diplomat and is currently the Deputy Economic Chief at the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 in Taipei. In her previous overseas assignment, Arati advanced U.S. economic policy at U.S. Consulate Shanghai. She has also served in the U.S. State Department’s Bureau of South and Central Asia in Washington D.C., at U.S. Embassy Kuwait. Prior to her diplomatic career, Arati worked in investment banking in Hong Kong and New York. She was previously a consultant with the World Bank’s 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 in India. Arati earned a B.A. from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and an M.A. from the Johns Hopkins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SAIS). Originally from the state of Illinois, Arati speaks Chinese, Arabic, and Hindi.
上海紐約大學碩士 在 凡槿(廣告小妹) Facebook 八卦
有件事我從未跟粉蝨分享過,那就是我與班長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如今時機已成熟,在此簡短交代一下過程(很警世der,請注意聽)。
我們相識於 2008 年的秋天,在某朋友的生日聚會上。他不高大,也不特別英俊,可我卻第一眼就注意到了他。他的聲音非常宏亮,感覺可以直接來段 DJ Dennis 模仿秀。語速如連環炮,與他對話我完全跟不上拍。
聚會現場缺什麼,他都願意去張羅。什麼都要管,什麼都管得了。有他在,我們都很放心。我問他:「你不覺得你很像班長嗎?」「那妳就叫我『班長』吧」。
他的容貌像成龍,神情像李連杰,我內心咒罵「馬的,我該不會對俺黑名單並列第一的兩位人物山寨版一見鍾情吧?」。雖然不斷提醒著自個兒不要造孽,卻忍不住跟他交換了 MSN。之後的一星期,我們每晚都會在 MSN 聊天。
聊天過程中我摸清了底細(神探阿槿不是混假的),他是工業工程碩士,成績優異上進好青年。對待工作一絲不苟,對待朋友熱心仗義。沒房沒車可我不在乎,因為那年我二十二歲大學生(很好騙的意思)。父母身體健康,有一個哥哥長很帥(帥版汪小菲)。唯一讓我猶豫的一點是,他比我大九歲。
可偏偏我是大叔控,大個幾歲後來一想也沒啥。有一日我翹課閒來沒事做,MSN 巧遇他上線趕緊問:「你在幹嘛呢?」。他回:「我快下班了,可今晚要去新澤西出席公司活動」。「活動是吧?有食物嗎?有酒嗎?有吃有喝我最愛。可以帶上我嗎?」
他許久沒回我,時鐘滴答滴答,我終於等到答案:「那妳來吧,我把地址給妳。」就這樣,當年食量相當驚人的我,掃光現場食物,瞬間幹掉三瓶啤酒。他眨巴著眼睛看著我:「上海姑娘都像妳這樣嗎?」回家的路上我問他:「如果下次我約你,不是以普通朋友的身份約你,你願意嗎?」「跟大叔約會,妳不介意?」
萬聖節那晚我裝扮成小惡魔赴約,煙燻妝顯得眼睛好大呀。他誇我漂亮,我誇他優秀。咱們喝著酒聊著天,喝著喝著就滾床單惹。當晚我回家酒也醒了,開門的是我兇神惡煞的親娘:「妳穿成這樣,死到哪裡去了?!?!」「我交男朋友去了」。緊接著咱們家開了四小時家庭會議,相當精彩。
睡醒後我傳簡訊給他:「昨晚很愉快,謝謝你。順便說一句,我已經跟我爹娘說我交男友了」。當晚我們通話,電話那頭的他說:「既然如此,咱們就確定關係吧。我喜歡把醜話說在前面,從前妳怎樣我不管,可今後妳是我的親密戰友,凡事都要考慮我的感受。」
我欣喜若狂趕快接嘴「俺很識相的,我懂。該跟異性保持距離的我都會做,那你也要照辦」。任何事情,都有可談判的空間,那是他教我的。
事實上,他是我的第一任男友(純約會解悶的不能算)。在他之前,我喜歡的人不喜歡我,我不喜歡的陰魂不散。還有些人只能當約會對象,不能正式交往,認真交往我怕自己會忍不住殺了他。
我與班長之間,存在很大差異與挑戰。年齡差距(九歲)、文化差異(他台灣人我上海人)、親友反對(我爹娘機車難搞,他娘怕兒子受上海女人欺負)、遠距離戀愛(後來他去上海工作我留在紐約)。
最終我們攜手克服重重障礙,相愛相殺六年後,共同邁向萬惡的婚姻關係。婚後每天都想拿菜刀砍了對方(難怪祖國要禁賣菜刀),卻每次都下不了手。我想,這就是婚姻吧(菸)。
上海紐約大學碩士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評價
藍仲軒,1991年出生,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學系,並赴紐約普瑞特藝術學院藝術創作學系攻讀碩士學位。作品見於紐約、波特蘭、廣州、上海、台北等地,並於郝基亞拉維、東京擔任駐村藝術家。除攝影外,他也擅長運用影像、聲音、裝置、文字進行創作,熱衷於探索跨媒材手法的創作實踐。「自由」是他創作的核心母題,探討自由中的不自由是他創作的動能,近期代表作為《己心》、《宣言》。
相關新聞
https://tw.lifestyle.appledaily.com/lifestyle/realtime/20171221/1262807/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UXTSfnY7RA/hqdefault.jpg)
上海紐約大學碩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教出雙語力: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媽咪許雅寧的30堂讀寫課」介紹
訪問作者:許雅寧
內容簡介:
從學校到家庭,從閱讀到寫作,
跟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雙語教育博士,開啟充滿樂趣與動機的語言學習之路;
30篇教授媽咪的第一線親身實踐,
分享如何在無痛環境下,教出熱愛語言學習、樂在閱讀寫作的孩子。
國內英語教學名師、擁有美國哈佛大學跨文化雙語教育學位的吳敏蘭這樣形容她:
雅寧長年在美國教育現場耕耘英語教學,在家也同步給予孩子中文私塾環境,
可謂真正的「雙語教育」推行者。
在美國教英文近二十年的許雅寧,也是三位孩子的母親。
在教學現場,她的學生從幼兒園年紀到研究所學生,橫跨5歲到25歲;
在家庭日常,面對先生不會說中文,三個孩子也不曾上中文學校的情況下,
卻能看中文小說、用中文簡訊溝通;
更重要的是,孩子是真心喜愛中文,願意持續學習。
究竟,她是怎麼做到的?
三十篇親身實踐娓娓道來,站在雙語教育的理論基礎上,
帶你一窺從大量的課外閱讀起步,激發孩子語言學習動機的美好旅程。
作者簡介:許雅寧
畢業於台北市立北一女中,中山大學外文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語教學碩士及雙語教育博士研究所;育有一子二女,目前也是哥倫比亞大學家長會聯合主席,並不定期透過台灣《親子天下》、《換日線》,北美《世界日報》、上海《外灘教育》、《第一教育》等媒體,發表對教育的觀察。
在擔任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以及美國公私立中小學英文教師(ESL, ELA)期間,累積了深厚的英語教學、閱讀寫作教學與雙語教育經驗。近年亦經常往返兩岸三地,除受邀於微信開設課程外,亦擔任如上海包玉剛實驗學校、上海協和國際學校,以及薈同國際學校(Whittle School)華盛頓D.C、紐約、深圳等分校的雙語課程規劃顧問,也接受知名語言教學出版社Scholastic邀請,受邀至中國不同城市進行師資培訓。在理論與實務的同步洗禮中,對於美國及亞洲地區的雙語教育有深切體會。
除了語言學習領域的專業證照外,雅寧博士也擁有美國註冊會計師、紐約州應用正向心理學、漢廷頓大學心理諮詢證照,可說是少數具備語言學習、諮商輔導與金融管理等跨界背景的雙語教學者。
一直相信「每個孩子都像是一粒稻禾,經過細心呵護,最終能成長為飽滿的稻穗」。隨著兒女漸長、老大跟隨母親腳步也就讀哥大的歷程,近年在紐約成立了H & H Education「心.禾教育」,期待陪伴家長與老師回到教育初衷,建立良好的親子與師生關係。著有《做個不完美的父母》、《前進美國大學》等書。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天亮就出發」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sgo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sQ8sFDPVn8/hqdefault.jpg)
上海紐約大學碩士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評價
本集主題:「廚房裡的人類學家」新書介紹(2018新版)
專訪編輯:王琦柔
內容簡介:
12年前,她在廚房料理台找到人類學的廣袤田野,從此甘心樂意「土著化」,做廚房裡快樂踏實的人類學家。
這本書,不只記錄了她的學廚初心和餐飲見聞,更以知識與實務結合的新型態寫作,開啟一代華人飲食書寫的新風潮。
53篇學廚筆記× 6道私房食譜──莊祖宜第一本著作 復刻上市!
◎廚房,就是她的人類學田野
「想想是怎麼開始學做菜的,還真得感謝人類學。」
二十年前莊祖宜赴美攻讀人類學,求學期間發展出「做菜」這個第二專長。「做菜的樂趣就在於它看得到摸得到,聞得到吃得到,而且有付出必有回饋。」剝豆燉肉紓解了課業緊張,帶來真切的滿足感,更在博士論文苦無進展時,領她找到人生新志業,決絕放下苦讀八年的學位,縱身投入專業廚藝。
人類學者總想走進人群、深入草莽,但在學術高塔裡,田野往往成為不可及的想望。進入廚藝學校後,莊祖宜發覺:原來廚房就是她在人類學中不斷找尋的那片田野,生猛的草莽江湖!於是以部落格「廚房裡的人類學家」作為田野筆記,點滴記下「小學徒」最新鮮、真實的廚房見聞。
穿上格子布廚師褲、戴上小扁帽,從第一堂的基礎蛋料理,到刀工屠宰、點心派皮,她以初生之犢的熱情,記錄廚藝學校的學廚歷程、與師長同學的互動百態,之後又以小學徒視角,記述在米其林二星餐廳Amber摘葉切菜的苦力勞動中,味覺擴張、眼界全開的新鮮經歷,並親身見證地中海式餐廳Bio的開幕到歇業,間或穿插與名廚派翠夏、麥克.瑞德的幫廚經驗,還有與湯瑪斯.凱勒、Nobu等偶像面對面的精彩時刻,筆鋒幽默真誠,又有深刻見地,讓廚藝外行人讀來趣味橫生,又得以一窺專業廚房祕辛趣聞,門道中人也能從中領略訣竅心法,藉她的經驗得到鼓舞。
作者簡介: 莊祖宜
師大英語系畢業,哥倫比亞大學人類學碩士。留學期間發展出做菜的第二專長,三十出頭放棄博士學位轉行入廚,先後進入麻州劍橋廚藝學校,歷經香港星級餐廳實習,並以部落格「廚房裡的人類學家」記錄學廚生活,移居上海期間更錄製一系列烹飪教學視頻,示範做菜技巧。煙薰火燎之餘勤寫作分享餐飲見聞,著有《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其實大家都想做菜》、《簡單.豐盛.美好》。婚後隨外交官夫婿四海為家,先後旅居台北、紐約、西雅圖、波士頓、香港、上海、華府、雅加達,再到目前的成都。育有兩子述海、述亞。隨遇而安的性格孕育獨特飲食見解,以飽覽群書,吃遍四方,並認真思考一切與飲食有關的課題為人生志業。
「廚房裡的人類學家」系列烹飪教學視頻請見個人網站:www.chuangtzui.com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sENanD0rZY/hqdefault.jpg)
上海紐約大學碩士 在 Ep.40 上海Apple 供應鏈管理分析師|從經濟系轉到 ... - YouTube 的八卦
... <看更多>